运动神经元病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患者生存期短,平均生存期3~5年,最长生存期10年以上,5年生存率小于50%。其临床表现有症状隐匿、肌无力和肌萎缩、延髓麻痹、锥体束征、呼吸肌无力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电生理检查、肌肉活检、基因检测等。目前主要通过药物、康复、呼吸支持、对症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尚无特效预防方法。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MND患者的治疗需谨慎。
运动神经元病(MND),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以上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其中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者为最常见。MND患者生存期短,平均生存期3~5年,最长生存期10年以上,而5年生存率小于50%。MND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
1.症状隐匿:MND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少数患者在起病后3~5年内可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2.肌无力和肌萎缩:首发症状常为手指活动不灵活、无力,手部小肌肉萎缩,逐渐向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发展,萎缩肌群出现粗大的肌束颤动。
3.延髓麻痹:可出现构音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
4.锥体束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
5.呼吸肌无力:可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二、诊断
1.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的起病时间、症状进展情况、家族史等。
2.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萎缩、腱反射、病理征等。
3.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有助于诊断。
4.肌肉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5.基因检测:对部分家族性MND患者有诊断意义。
三、治疗
1.药物治疗:
利鲁唑:可减少谷氨酸释放,减轻神经毒性,延缓病情进展。
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甲钴胺:营养神经。
其他药物: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可用于治疗MND。
2.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可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呼吸支持: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包括无创通气和有创机械通气。
4.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吞咽困难、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四、预后
MND的预后较差,患者生存期短。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起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呼吸衰竭等。
五、预防
目前MND的病因尚不明确,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预防MND的发生或延缓病情进展:
1.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杀虫剂、除草剂等。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4.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5.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六、特殊人群
1.儿童:MND在儿童中较为罕见,约占所有MND患者的5%以下。儿童MND多为散发,少数为家族性。儿童MND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但起病更急,进展更快,预后更差。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
2.孕妇:MND患者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病情加重,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哺乳期妇女:目前尚无关于MND患者使用利鲁唑对哺乳期婴儿影响的相关研究,因此哺乳期妇女在使用利鲁唑时应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总之,MND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