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为什么会一直流血
拔牙后出血可分为局部和全身因素,特殊人群拔牙也有相应注意事项。局部因素包括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牙龈撕裂、牙槽骨骨折、血凝块脱落;全身因素有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糖尿病;特殊人群中,儿童拔牙后家长要指导正确护理,有家族病史需检查;老年人拔牙前要告知病史和用药,控制指标,拔牙后密切观察;孕妇孕期拔牙要谨慎,必要时在怀孕中期进行;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拔牙前需与医生沟通,评估风险,可能调整剂量或停药并监测凝血指标。
一、局部因素
1.牙槽窝内残留炎性肉芽组织:拔牙后,如果牙槽窝内的炎性肉芽组织没有被彻底清除,这些组织会持续刺激周围血管,影响凝血过程,导致出血不止。例如,在智齿拔除时,由于智齿生长位置特殊,周围常有较多的炎性肉芽组织,若清理不净就易出现这种情况。患者若有慢性牙周炎病史,拔牙时更易出现炎性肉芽组织残留。
2.牙龈撕裂:拔牙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牙龈撕裂。撕裂的牙龈组织上的血管破裂后难以自行止血,从而引起持续出血。对于牙齿牢固、拔牙难度较大的情况,如多生牙或埋伏牙的拔除,牙龈撕裂的风险相对较高。
3.牙槽骨骨折:牙槽骨骨折也是导致拔牙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骨折片上的血管破裂出血,若骨折片移位还可能阻碍血凝块的形成。老年人由于牙槽骨骨质疏松,拔牙时更容易发生牙槽骨骨折。
4.血凝块脱落:拔牙后形成的血凝块是止血和伤口愈合的关键。如果患者在拔牙后过早漱口、吸吮拔牙创口、进食过硬或过热的食物,都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使创口再次出血。儿童拔牙后,由于缺乏正确的口腔护理知识,更容易出现因不当行为导致血凝块脱落的情况。
二、全身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下降;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影响凝血因子的生成,这些都会导致拔牙后出血不易止住。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在拔牙前应进行全面的血液检查。
2.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过高时,血管内压力增大,拔牙创口处的血管不易收缩止血,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会抑制凝血过程,增加拔牙后出血的风险。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拔牙前需要特别关注血压和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
3.肝脏疾病: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当患有严重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拔牙后容易出血不止。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拔牙前应检查肝功能和凝血指标。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创口的愈合和凝血功能。高血糖环境还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进一步加重出血情况。糖尿病患者在拔牙前应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拔牙后,家长应指导孩子正确护理口腔,避免过早漱口、吸吮创口。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过硬、过热的食物。如果孩子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拔牙前一定要进行相关检查。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拔牙前应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拔牙前要控制好血压、血糖等指标,必要时调整抗凝药物的使用。拔牙后要密切观察创口出血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孕期拔牙需要谨慎,尤其是在怀孕的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疼痛和精神紧张,增加流产或早产的风险。如果必须拔牙,应在怀孕中期(第46个月)进行,并在拔牙前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
4.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在拔牙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评估出血风险。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但停药期间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