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跟腱炎的方法由哪些
跟腱炎的治疗包括非手术与手术治疗,且针对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非手术治疗中,休息与康复是基础,要避免过度活动并进行小腿肌肉拉伸等康复锻炼;物理治疗含冰敷、热敷、超声波及体外冲击波治疗等;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与局部注射药物;还可使用矫形器具减轻跟腱压力。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效果不佳且跟腱有严重损伤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跟腱清理术与跟腱修复术。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和青少年以保守治疗为主,注意康复锻炼强度;老年人要注意物理治疗温度、药物副作用及康复安全;孕妇避免用药,依靠非药物方法治疗;运动员需合理调整训练计划,预防复发;肥胖人群应控制体重以缓解跟腱压力。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与康复:休息是治疗跟腱炎的基础。避免过度活动,特别是引起疼痛的动作,让跟腱得到充分的恢复时间。例如,运动员应暂停高强度训练,减少跑跳动作。同时,可进行康复锻炼,如小腿肌肉拉伸运动,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将一只脚的后跟尽量向后抬起,保持3060秒,换另一侧,每组1015次,每天34组,有助于缓解跟腱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2.物理治疗:
冰敷:在炎症初期,每天数次冰敷跟腱部位,每次1520分钟,可减轻炎症和肿胀。冰敷温度一般控制在05℃,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渗出,缓解疼痛。
热敷:炎症缓解后,可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组织修复。热敷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促进跟腱部位的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通常每周进行23次,每次1015分钟,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确定。
体外冲击波治疗:通过冲击波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再生。一般每周1次,3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可减轻炎症和疼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合成发挥作用,但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局部注射药物: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向跟腱周围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局部麻醉药混合液,以减轻炎症。但注射频率不宜过高,避免跟腱断裂风险。
4.矫形器具:使用鞋垫或足跟垫,可调整足部受力,减轻跟腱压力。如足跟垫可抬高足跟,减少跟腱的拉伸程度,缓解疼痛。定制的矫形鞋垫能根据患者足部形态和生物力学特点,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和矫正。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对于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效果不佳,且跟腱出现严重损伤、钙化或存在结构性病变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
跟腱清理术:去除跟腱周围的炎性组织、钙化灶等,改善跟腱的力学环境,促进跟腱愈合。
跟腱修复术:若跟腱出现部分撕裂或断裂,需进行修复手术,通过缝合等方式恢复跟腱的连续性和功能。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骨骼和肌肉尚在发育阶段,跟腱炎可能与生长发育、运动过量有关。一旦怀疑有跟腱炎,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休息和康复锻炼尤为重要,康复锻炼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训练影响生长发育。家长要监督孩子的运动情况,控制运动时间和强度,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放松。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问题,跟腱炎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安全。物理治疗时,冰敷和热敷温度的控制要更谨慎,避免烫伤或冻伤皮肤。药物治疗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注意药物副作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密切观察胃肠道反应。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跌倒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避免使用。治疗主要依靠休息、物理治疗中的冰敷和热敷等非药物方法。运动康复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温和的动作,避免影响胎儿。
4.运动员:运动员由于训练强度大,跟腱炎发病率相对较高。治疗期间要合理调整训练计划,不能急于恢复高强度训练,应在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逐步增加训练量。康复后,可通过改变训练方式、调整运动装备等预防跟腱炎复发,如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减少对跟腱的冲击。
5.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跟腱的负担,加重跟腱炎症状。在治疗跟腱炎的同时,肥胖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减轻体重,以缓解跟腱压力,促进病情恢复。饮食上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运动可选择游泳等对跟腱压力较小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