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和痔疮有什么区别
1.定义不同: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
2.病因不同:直肠脱垂的病因包括解剖因素、盆底组织软弱、长期腹压增加等;痔疮的病因目前认为是肛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
3.症状不同:直肠脱垂的症状包括初期的便秘、排便无规律、肿物脱出等,晚期的肿物不能自行缩回、出血和腹泻、肛门失禁、黏液外溢等;痔疮的症状包括内痔的便血、痔核脱出,外痔的无特殊症状,混合痔则具备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4.检查不同:直肠脱垂的检查包括直肠指诊、肛管直肠镜检、排粪造影等;痔疮的检查包括肛门视诊、肛门指诊、肛门镜检等。
5.治疗不同:直肠脱垂的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幼儿直肠脱垂、Ⅰ度直肠脱垂、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适用于Ⅱ度、Ⅲ度直肠脱垂及保守治疗无效者。痔疮的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痔Ⅰ度、Ⅱ度出血,无明显脱垂者;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痔Ⅲ度、Ⅳ度出血,或保守治疗无效者。
1.定义:
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痔疮: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2.病因:
直肠脱垂:①解剖因素:小儿骶尾弯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②盆底组织软弱:老年人肌肉松弛,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亦可导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裂伤,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导致直肠脱垂。③长期腹压增加:久病体弱,营养不良或久泻久痢,导致中气不足,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减少,使直肠失去周围组织的支持固定而脱垂。
痔疮:目前认为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血管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血管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
3.症状:
直肠脱垂:①初期:常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②晚期:脱出物不能自行缩回,需要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能缩回。③嵌顿:由于肛括约肌松弛,很少发生嵌顿,一旦嵌顿发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剧痛,肿物不能用手托复位,脱出肛管很快出现肿胀、充血和紫绀、黏膜皱襞消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绞窄和坏死。④出血和腹泻:直肠反复脱垂,可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导致大便带血。⑤肛门失禁:直肠脱垂导致肛管括约肌松弛,常有大便失禁。⑥黏液外溢:直肠黏膜长期受痔核的刺激,引起分泌物增多;晚期内痔,因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分泌物由肛门流出。轻者大便时流出,重者不排便时也自然流出。
痔疮:内痔一般无疼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喷射状出血、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内痔嵌顿、水肿、血栓形成、坏死等。外痔平时无特殊症状,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有肿胀、疼痛。混合痔则具备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
4.检查:
直肠脱垂:①直肠指诊:嘱患者取蹲位,做排便动作,了解肛管直肠内有无肿物脱出。②肛管直肠镜检:观察肛管直肠内有无内痔、息肉、肿瘤等。③排粪造影:了解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类型。④其他检查:如乙状结肠镜检查、黏膜组织活检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痔疮:①肛门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肿物、出血、肛裂等。②肛门指诊:检查肛管直肠内有无肿物、压痛、波动感等。③肛门镜检:观察肛管直肠内有无内痔、外痔、混合痔等。④其他检查:如结肠镜检查、血常规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5.治疗:
直肠脱垂:①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幼儿直肠脱垂、Ⅰ度直肠脱垂、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包括饮食调理、纠正便秘、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后热水坐浴等。②手术治疗:适用于Ⅱ度、Ⅲ度直肠脱垂及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有直肠悬吊固定术、经腹直肠悬吊固定术、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等。
痔疮:①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痔Ⅰ度、Ⅱ度出血,无明显脱垂者。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饮食调理、坐浴、栓剂治疗等。②手术治疗:适用于内痔Ⅲ度、Ⅳ度出血,或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需要注意的是,直肠脱垂和痔疮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症状轻重、病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立等。如果出现症状加重或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