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需要注意什么
这是一份拔牙后的护理指南,涵盖创口护理、饮食、休息与活动、疼痛与肿胀处理、特殊情况应对及复诊与后续治疗等方面。创口护理需正确咬棉球、不舔吮触碰、适时清洁;饮食先冷流质后软食,保证营养;当天注意休息、半卧位;疼痛严重可用药,肿胀可冷敷;少量血丝正常,大量出血、高热、干槽症等异常及时就医;按医嘱1周左右复诊,后续镶牙种牙等治疗需遵循计划,特殊疾病患者要告知医生病情。
一、创口护理
1.咬紧棉球:拔牙后医生会让患者咬住棉球或纱布卷3040分钟,这是为了压迫止血、保护伤口。正常情况下,创口在这段时间内会形成血凝块。如果咬的时间过短,血凝块形成不充分,可能导致出血;时间过长则可能影响血凝块的质量。儿童配合度较差,家长要格外注意帮助孩子正确咬住棉球,避免过早吐出或咬的过程中移位。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长咬棉球的时间,但需遵循医生的具体指导。
2.不要舔或吸吮创口:拔牙后当天不要用舌头舔创口,更不要吸吮,以免破坏血凝块,引起出血或导致干槽症。尤其是儿童,可能会因为好奇而不自觉地去舔创口,家长要时刻提醒。
3.避免触碰创口:拔牙后的24小时内,尽量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食物,不要用手或其他物品触碰创口。老年人可能反应较为迟钝,在进食过程中容易不小心碰到创口,需要更加留意。
4.清洁口腔: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24小时后可以用温盐水轻轻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但动作要轻柔,避免冲掉血凝块。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口腔内细菌易滋生,更要注意口腔清洁,但漱口时要严格遵循时间要求。
二、饮食注意
1.拔牙后24小时:可以进食无渣冷流质饮食,如凉牛奶、冰淇淋、果汁等。冷食可以使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并可减轻水肿和疼痛。儿童肠胃功能较弱,可选择易消化的冷食。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冷食的量要适当控制,避免引起肠胃不适。
2.拔牙4小时后至次日:可吃半流质饮食和软食,如米粥、软面条等,避免食用过硬、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创口,引起疼痛或出血。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饮食要避免过咸,减少钠盐摄入。
3.补充营养:拔牙后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促进创口愈合。可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鱼肉等。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注意营养均衡。
三、休息与活动
1.休息:拔牙后当天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儿童活动量较大,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玩耍。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休息对于他们创口的恢复尤为重要。
2.避免不良姿势:拔牙后不要平卧,可半卧位休息,避免头部过低,防止创口出血。睡眠时可适当垫高头部。
四、疼痛与肿胀处理
1.疼痛:拔牙后创口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一般在可忍受范围内。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止痛药物。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年龄和体重计算剂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如冷敷等。孕妇在选择止痛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2.肿胀:拔牙后12天内,创口周围可能会出现肿胀,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可在拔牙侧的面颊部冷敷,以减轻肿胀。冷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老年人皮肤较为脆弱,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
五、特殊情况处理
1.出血:拔牙后如果有少量血丝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出现大量出血,应立即用清洁的棉球或纱布卷咬紧,并及时就医。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一旦出现出血情况要格外重视。
2.发热:拔牙后12天内可能会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这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如果体温超过38.5℃或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创口感染,应及时就医。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要密切观察,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
3.干槽症:干槽症一般在拔牙后23天出现,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并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治疗。
4.其他异常:如果拔牙后出现创口剧烈疼痛、肿胀加剧、张口受限、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六、复诊与后续治疗
1.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复诊,一般在拔牙后1周左右。医生会检查创口的愈合情况,如有缝线,会根据情况进行拆线。
2.如果拔牙是为了后续的镶牙、种牙等治疗,要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做好相应的准备。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进行后续治疗前,要将病情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