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牙龈肿痛出血是怎么回事
上牙龈肿痛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口腔局部因素和全身性因素。口腔局部因素包括:牙菌斑、牙结石长期堆积引发牙龈炎,刷牙、咬硬物时易出血,孕妇等特殊人群更易患病,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洗牙可改善;牙龈炎进一步发展成牙周炎,会破坏牙周支持组织,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易患病,需基础口腔清洁及可能的牙周刮治;进食被尖锐食物刺伤、刷牙用力过猛等导致牙龈外伤,轻微外伤可自行愈合,严重需就医;对牙膏等口腔用品成分过敏引起牙龈过敏,应停用可疑产品,严重者就医。全身性因素包括: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自发性出血,伴有其他症状,有家族病史者需警惕;女性生理期、孕期内分泌紊乱,激素水平波动使牙龈对刺激敏感或引发炎症出血,生理期后多缓解,孕妇需注意口腔卫生;抗凝血药等药物副作用影响凝血或导致牙龈增生,长期服药者需定期监测,有症状及时与医生沟通;缺乏维生素C、K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和凝血功能,饮食不均衡等人群易缺乏,可调整饮食或补充营养。
一、口腔局部因素
1.牙龈炎:牙菌斑、牙结石的长期堆积是引发牙龈炎的主要原因。牙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黏附于牙齿表面。牙结石则是由牙菌斑矿化形成。这些物质持续刺激牙龈组织,使得牙龈变得脆弱易出血,同时伴有肿痛感。刷牙、咬硬物时出血是常见症状。对于长期吸烟、不注意口腔卫生的人群,患牙龈炎的风险更高。而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牙菌斑等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更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应对措施上,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定期进行洗牙去除牙结石,可有效改善症状。
2.牙周炎:它是牙龈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除了牙菌斑和牙结石的刺激外,还会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如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患者不仅有牙龈肿痛出血症状,还可能出现牙齿松动、移位等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口腔自洁能力减弱,更易患牙周炎。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修复和抗感染能力,加重牙周炎症状。治疗上,除了基础的口腔清洁,还可能需要进行牙周刮治等治疗。
3.牙龈外伤:进食时被尖锐食物(如鱼骨、薯片等)刺伤,或者刷牙时用力过猛、使用硬毛牙刷,都可能导致上牙龈受到损伤,出现肿痛和出血。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不慎撞到牙齿或牙龈,也容易造成此类外伤。对于轻微外伤,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受伤部位,让其自行愈合;若伤口较大、出血不止,应及时就医处理。
4.牙龈过敏:某些人对牙膏、漱口水等口腔用品中的成分过敏,接触后可能引起牙龈过敏反应,表现为牙龈肿痛、瘙痒、出血等。过敏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此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的过敏产品,用清水漱口,症状严重者需就医,可能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二、全身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牙龈自发性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患者可能还伴有面色苍白、乏力、发热等其他症状。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有家族血液病史的人群,更应警惕此类疾病。一旦发现牙龈反复出血且伴有上述异常症状,应及时进行血液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内分泌紊乱: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生理期时,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牙龈组织对局部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出现牙龈肿痛出血。孕妇在孕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促使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引发牙龈炎症和出血。对于生理期出现的牙龈症状,一般在生理期结束后会逐渐缓解;而孕妇则需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如华法林)、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等,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或导致牙龈增生,从而引起牙龈肿痛出血。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口腔状况。若出现明显的牙龈症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4.营养缺乏: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营养素,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凝血功能。维生素C缺乏会导致牙龈组织的韧性和弹性下降,容易出血;维生素K缺乏则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长期饮食不均衡、素食者或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影响营养吸收的人群,易出现营养缺乏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如柑橘、菠菜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