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梦游症,原因是什么
梦游症,医学上称为睡行症,是睡眠中不完全觉醒状态下的复杂行为,多发生于入睡后23小时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约60%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睡眠结构紊乱,如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睡眠障碍等;心理因素,压力、焦虑等打破神经递质平衡;大脑发育不成熟,儿童和青少年大脑皮层抑制功能不完善;疾病或药物影响,癫痫、脑外伤等疾病及部分药物会干扰大脑功能。针对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特殊病史人群,有相应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什么是梦游症
梦游症,医学上称为睡行症,是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全觉醒状态下的复杂行为。患者通常在深睡眠期起身下床,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行走等一系列看似有目的的活动,比如在房间内走动、开门、甚至走出家门等。整个过程中,患者目光呆滞,对周围环境缺乏清晰认知,旁人与其交流往往得不到正常回应,且事后通常无法回忆起所发生的事情。睡行症多发生在入睡后的23小时内,以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常见,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发作频率会逐渐降低。
二、梦游症的原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梦游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梦游症,个体发生梦游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有研究指出,约60%的梦游症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这可能与某些特定基因影响大脑睡眠觉醒周期的调控有关。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大脑在深睡眠期无法维持正常的抑制状态,使得部分运动神经通路被激活,从而引发梦游行为。
2.睡眠结构紊乱:睡眠周期的异常,尤其是深睡眠期的不稳定,是梦游症的常见诱发因素。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倒时差等情况都可能打乱正常的睡眠结构。例如,长期熬夜、频繁变更睡眠时间等不良睡眠习惯,会使大脑在进入深睡眠后更容易出现异常激活。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也会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患者在深睡眠期频繁短暂觉醒,进而增加梦游症发作的可能性。据统计,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群中,梦游症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出23倍。
3.心理因素:压力、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可能诱发梦游症。当个体面临学习压力、家庭矛盾、工作紧张等情况时,心理负担加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可能被打破。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体内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升高,会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等与情绪和睡眠调节相关区域的功能,使得大脑在睡眠过程中更易出现异常兴奋,引发梦游行为。在针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群体,梦游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4.大脑发育不成熟: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大脑皮层对下级中枢的抑制功能还不完善。在深睡眠期,这种不完善的抑制功能可能导致大脑部分区域如运动中枢等出现异常兴奋,从而引发梦游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逐渐成熟,这种抑制功能逐渐完善,梦游症的发作频率也随之降低。例如,在幼儿期,大脑的髓鞘化过程尚未完成,神经信号的传导和整合可能出现不稳定,这可能是幼儿更容易出现梦游症的原因之一。
5.疾病或药物影响:某些疾病如癫痫、脑外伤、脑部感染等,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梦游症的发生。例如,癫痫患者在发作间期,由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可能干扰睡眠过程中的神经调控,引发梦游行为。另外,某些药物也可能诱发梦游症,如一些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或改变大脑的电活动,导致睡眠结构紊乱,进而引发梦游。据研究,在使用特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约5%10%会出现梦游等睡眠行为异常。
温馨提示:
1.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脑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梦游症。家长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时间,避免孩子睡前过度兴奋,如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看刺激性电视节目等。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如通过沟通交流、户外运动等方式。如果孩子梦游症发作频繁,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疾病。
2.成年人:成年人若出现梦游症,多与睡眠结构紊乱、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学会合理释放压力,可通过运动、冥想、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若梦游症是由药物引起,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3.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癫痫、脑外伤等病史的人群,若出现梦游症状,要高度警惕病情变化,及时复诊。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因为这些疾病本身可能影响大脑功能,梦游症的出现可能是病情波动的一个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