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怎么回事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肌层内异位内膜腺体充血、出血致肌层细胞增生肥大形成的妇科疾病。病因包括子宫手术创伤、高雌激素血症、遗传等。症状有痛经、月经过多、不孕、性交不适。诊断依靠妇科检查、超声及MRI。治疗分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等)、手术(子宫切除、保守手术)、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特殊人群方面,年轻未育女性治疗注重保护生育功能;临近绝经女性多保守治疗;合并其他疾病女性治疗需兼顾基础病影响。
一、什么是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腺体充血、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的肌层细胞增生、肥大而形成的病变。简单来说,就是本该长在子宫腔内的内膜腺体跑到了子宫肌层里,在那里“安营扎寨”并捣乱。
二、子宫腺肌病的病因
1.子宫手术及创伤: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可能破坏子宫肌层与内膜的屏障,使内膜细胞进入肌层,增加患病风险。例如剖宫产手术时,若内膜碎片种植到子宫肌层,就可能引发子宫腺肌病。
2.高雌激素血症: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子宫内膜增生,增加内膜侵入子宫肌层的可能性。像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者一些内分泌失调导致雌激素持续偏高的情况,都可能促使疾病发生。
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子宫腺肌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相对增加。
三、子宫腺肌病的症状
1.痛经:这是最主要的症状,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直至月经结束。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服用止痛药缓解。
2.月经过多:主要表现为月经量增多,周期基本正常,但经量可比以往明显增多,有的患者甚至因长期月经过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不孕: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子宫内环境,干扰受精卵着床,或者导致子宫肌层收缩异常,影响胚胎发育,从而导致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这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4.性交不适:在性生活时,由于病变子宫的位置和状态改变,患者可能会感到疼痛不适,影响性生活质量。
四、子宫腺肌病的诊断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硬且有压痛,月经期压痛更明显。
2.超声检查:包括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是诊断子宫腺肌病常用的方法。超声图像上可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回声不均,有时可见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等典型表现。
3.MRI(磁共振成像):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准确性更高,能清晰显示子宫肌层内的病变情况,区分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等其他疾病,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
五、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适用于症状较轻,仅要求缓解痛经的患者。主要作用是减轻疼痛,但对疾病本身的进展没有明显控制作用。
口服避孕药和孕激素:通过抑制排卵,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使异位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症状。长期使用可能有一定副作用,如恶心、体重增加等。
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可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造成低雌激素状态,使子宫缩小、症状缓解。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低雌激素相关并发症,如骨质疏松等,一般使用不超过6个月。
2.手术治疗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这是一种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后患者不再有月经,也失去生育能力。
保守性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等。病灶切除术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尽可能切除病灶,但术后有复发风险;子宫内膜去除术可减少月经量,但对痛经缓解效果可能欠佳。
3.介入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子宫动脉及其分支,减少病灶的血液供应,使异位内膜组织坏死、吸收,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该方法创伤较小,但可能对卵巢功能有一定影响。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年轻未生育女性: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年轻患者,治疗时要尽量保护生育功能。药物治疗可作为首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及对生育功能的影响。若选择手术治疗,应充分了解手术对生育的潜在风险,术后要根据医生建议合理安排生育时间,积极备孕。因为子宫腺肌病可能导致不孕,所以备孕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2.临近绝经女性:随着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腺肌病症状通常会逐渐缓解。一般不建议进行子宫切除术等创伤较大的治疗,除非症状极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可优先选择药物保守治疗,控制症状,平稳过渡到绝经。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子宫变化,警惕病变进展或合并其他疾病的可能。
3.合并其他疾病女性:若患者同时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治疗子宫腺肌病时,要充分考虑所用药物对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使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血糖、血压,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相关指标,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