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什么引起的
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HBV是嗜肝DNA病毒,有大球形、小球形和管形颗粒。其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母亲HBVDNA载量高时母婴传播风险增加,新生儿易慢性化)、血液传播(输入污染血液等、医疗器械未严格消毒、共用可能致皮肤黏膜破损物品等)、性传播(无防护性接触时精液或阴道分泌物含病毒可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易慢性化,成年人多数可清除病毒,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及长期患其他慢性肝病者感染风险或病情加重风险高。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特性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外有包膜,内部为核心部分。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相对稳定,但具有一定的变异能力。病毒颗粒分为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是完整的病毒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大球形颗粒由包膜和核心组成,包膜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等。
二、传播途径相关因素
1.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少数情况下,在孕期也可能发生宫内传播。这与母亲体内乙肝病毒载量等因素相关,母亲HBVDNA载量高时,母婴传播的风险增加。对于新生儿,若不采取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感染乙肝病毒后很容易慢性化。
2.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内镜等),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都可能传播乙肝病毒。例如,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严格的地区或场所,因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而引起的乙肝医院内感染时有发生。
3.性传播:与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由于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乙肝病毒,从而导致病毒传播。在性传播疾病高发人群中,乙肝的感染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易感人群因素
人群普遍对乙肝病毒易感,感染后或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更容易慢性化;而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多数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转为慢性感染的比例相对较低。此外,一些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如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药瘾者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高。而长期患有其他慢性肝病(如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的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因为其肝脏基础已经受损,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