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纤颤与心室颤动有什么区别
心室纤颤与心室颤动是同一概念,指心室肌快速不协调乱颤,是严重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重要原因,临床特征为患者意识丧失、抽搐等,心电图QRS波群与T波消失代之以颤动波;引发因素包括心脏疾病和其他因素如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不同人群中老年人因心脏功能衰退、年轻人因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和慢性疾病患者因身体负担或内环境紊乱而存在发病风险,各有注意事项;治疗上需紧急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同时可用肾上腺素等药物,后续要查找病因针对性治疗并可能用抗心律失常药预防复发。
一、心室纤颤与心室颤动的概念
心室纤颤和心室颤动实际上是同一概念,指的是心室肌快速而不协调的乱颤,这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此时心室丧失有效的整体收缩能力,无法泵血,导致血液循环停止,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临床特征
1.症状表现: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触诊大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测不到血压。
2.心电图特征: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均匀的颤动波,频率为200500次/分钟。
三、引发因素
1.心脏疾病: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病因,此外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引发。
2.其他因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电击伤、溺水等也可能导致心室纤颤/颤动的发生。
四、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患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概率增加,发生心室纤颤/颤动的风险也相应升高。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遵医嘱按时服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饮食清淡等。
2.年轻人:虽然年轻人发生心室纤颤/颤动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可能在年轻时发病。年轻人如果有家族性心脏病史,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避免过度劳累、熬夜、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3.特殊人群: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孕期应定期产检,密切关注心脏功能。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肺部疾病等的患者,由于身体内环境紊乱,也增加了心室纤颤/颤动的发生风险,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
五、治疗方法
1.紧急处理:一旦发现心室纤颤/颤动,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尽快进行电除颤,这是终止心室纤颤/颤动最有效的方法。
2.药物治疗:在电除颤和心肺复苏的同时,可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来增强心脏收缩力、提高血压,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后续治疗:对于复苏成功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治疗心脏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同时,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