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常用药
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四类药物及特殊人群用药提示,解毒类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适用于不同情况且有相应禁忌;抗炎类药物包括甘草酸制剂、双环醇,能改善肝功能但有不良反应;保护肝细胞膜类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可促进肝细胞修复,有使用禁忌;利胆类药物如熊去氧胆酸、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用于胆汁淤积性肝病也有禁用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用药需谨慎,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解毒类药物
1.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促进其排出,保护肝脏的多种生物膜,还可参与三羧酸循环,促进能量代谢。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药物性肝损伤,尤其适用于接受化疗、放疗或使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的患者。不过,对本药过敏者禁用。
2.N乙酰半胱氨酸:能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储存,增强其解毒能力,还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于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过量导致的肝损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二、抗炎类药物
1.甘草酸制剂: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保护肝细胞膜,改善肝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升高。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水钠潴留、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高血压、心力衰竭患者需谨慎使用。
2.双环醇:可降低转氨酶水平,减轻肝脏炎症,还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适用于轻、中度慢性药物性肝损伤。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
三、保护肝细胞膜类药物
多烯磷脂酰胆碱:可补充外源性磷脂,增加肝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适用于各种药物性肝损伤,尤其适用于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本药不良反应较少,但对大豆制剂过敏者禁用。
四、利胆类药物
1.熊去氧胆酸:可增加胆汁酸的分泌,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汁淤积,保护肝细胞。常用于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急性胆囊炎、胆管炎发作期患者禁用。
2.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改善肝内胆汁淤积。适用于药物性肝损伤伴有胆汁淤积的患者。对本药过敏者禁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谨慎。应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密切监测肝功能。低龄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脏有较大损害的药物。
2.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可能会对胎儿或婴儿产生影响,使用药物前应充分评估利弊。如需用药,应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用药时应适当减少剂量,同时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时,应考虑药物与基础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