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应该如何治疗才有效
褥疮的治疗方法、不同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和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减压和皮肤护理)、药物治疗(外用和口服或注射药物)和手术治疗(清创术和皮瓣移植术);不同因素如年龄(儿童和老年人)、性别(女性和男性)、生活方式(长期卧床和吸烟)、病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需采取相应应对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患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和过敏体质者在治疗时也有各自的注意事项。
一、褥疮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减压:定期翻身是最基本的减压措施,长期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使用特殊床垫如气垫床、水床等,分散身体压力,减少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坐位患者需每1530分钟改变一次坐姿。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天用温水擦拭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及时清理大小便失禁患者的排泄物,防止皮肤浸渍。
2.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抗生素类药物可预防和控制感染,如莫匹罗星软膏;促进愈合药物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加速创面愈合。
口服或注射药物:对于感染较重的患者,可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口服或静脉注射;疼痛明显者可使用止痛药物。
3.手术治疗
清创术: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渗出物和细菌,减少感染机会,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皮瓣移植术:适用于较深、较大的褥疮,通过转移身体其他部位的皮瓣覆盖创面,促进愈合。
二、不同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皮肤娇嫩,褥疮发生后愈合相对较快。治疗时应选择温和的外用药物,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在减压方面,可使用柔软的海绵垫等。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防止其抓挠创面。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愈合能力较弱,且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控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2.性别因素
女性:女性皮肤相对较薄,在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对于处于生理期的女性,要注意会阴部褥疮的护理,保持局部清洁卫生。
男性:男性患者活动量相对较大,要确保减压措施的有效性,避免因活动导致褥疮加重。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卧床:长期卧床患者要严格遵守翻身制度,可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感染的机会。
吸烟: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褥疮愈合。患者应尽量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
4.病史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治疗褥疮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严格遵循糖尿病饮食,定期监测血糖。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循环较差,会影响褥疮的恢复。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妇身体负担较重,活动不便,容易发生褥疮。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避免手术治疗。家人要协助孕妇定期翻身,做好皮肤护理。
2.患有严重基础疾病者:如癌症晚期、肾功能衰竭等患者,身体状况较差,褥疮治疗难度较大。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预期寿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避免过度治疗。
3.过敏体质者:在使用药物前,要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可先在小面积皮肤上试用药物,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