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出现腹腔积液主要有六种原因:一是门静脉高压,肝内血管系统破坏改建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超过2.94kPa时腹腔积液形成,有酗酒、病毒性肝炎病史者易出现,应避免剧烈运动;二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硬化使肝细胞受损致白蛋白合成减少,低于30g/L时血管内液体进入腹腔形成积液,营养不良等患者血浆白蛋白下降更明显,饮食需保证蛋白摄入,肝性脑病倾向者要控制;三是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回流受阻使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渗出至腹腔,肝硬化病情重及有血吸虫肝病病史者常见,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四是醛固酮增多,肝硬化使肝脏对醛固酮灭活减少,导致水钠潴留形成积液,老年患者更明显,需严格控盐并监测电解质;五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刺激其分泌致水钠潴留,有大量放腹腔积液等病史者易出现,放液后要密切观察;六是肾脏因素,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肾血流量减少等导致水钠潴留,有慢性肾病病史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出现,应避免用肾毒性药物并定期查肾功能。
一、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肝内血管系统被破坏和改建,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当门静脉压力超过2.94kPa(300mmH?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腔积液。长期酗酒、患有病毒性肝炎等病史的患者,更易因病情进展至肝硬化而出现门静脉高压性腹腔积液。对于这类患者,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防腹压突然升高加重门静脉高压。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白蛋白合成减少。当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使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在腹腔则形成腹腔积液。营养不良、长期患有消耗性疾病的肝硬化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更为明显。此类患者在饮食上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但肝性脑病倾向者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
三、淋巴液生成过多
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这在肝硬化病情较重、肝脏结构严重破坏的患者中较为常见。有血吸虫肝病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发生淋巴液生成过多性腹腔积液的风险也较高。这类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和淋巴循环障碍。
四、醛固酮增多
肝硬化时肝脏对醛固酮的灭活减少,导致醛固酮水平升高。醛固酮作用于肾小管,使钠重吸收增加,水钠潴留,促进腹腔积液形成。老年人肝硬化患者,其肝脏功能减退,对激素的灭活能力更差,醛固酮增多更为明显。这类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天不超过2g。同时,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以防出现电解质紊乱。
五、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肝硬化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加重水钠潴留。有大量放腹腔积液、消化道出血等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此类患者应避免快速大量放腹腔积液,放腹腔积液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
六、肾脏因素
肝硬化时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水钠潴留。有慢性肾病病史的肝硬化患者,肾脏功能本身较差,更容易出现水钠代谢紊乱和腹腔积液。这类患者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检查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