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传染途径
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有多种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妊娠、分娩及产后都可能传染,可通过孕期监测治疗、婴儿及时接种疫苗等降低风险)、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共用注射器、医疗器械污染等)、性传播(无防护性行为易感染,可使用安全套、接种疫苗预防)、其他可能途径(亲密接触如共用个人用品、公共场所皮肤黏膜破损接触污染物品);特殊人群如儿童应按程序接种疫苗,老年人有风险需就医评估,孕妇要做好母婴阻断,高危行为人群要加强自我防护。
一、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病毒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母亲若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妊娠、分娩及产后都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在妊娠期间,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等含有病毒的体液,从而感染乙肝病毒;产后,母乳喂养也可能使婴儿感染,尤其是母亲乳头破裂出血时,婴儿感染风险更高。对于有乙肝感染风险的孕妇,在孕期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病毒载量,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且建议进行人工喂养。
二、血液传播
1.输血及血制品: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如全血、血浆、白蛋白等,感染乙肝的风险极高。不过,随着我国对血液制品管理的严格规范,这种传播途径已得到有效控制。
2.共用注射器: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场所或吸毒人群中,共用注射器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大大增加了乙肝病毒的传播几率。例如,吸毒者共用针具,病毒会随着注射器进入下一个使用者体内。因此,要坚决杜绝共用注射器的行为,在医疗操作中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3.医疗器械污染: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针灸针、手术器械等,若被乙肝病毒污染,再用于其他患者,就可能造成乙肝传播。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制度,确保医疗安全。
三、性传播
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接触传播给性伴侣。尤其是性伴侣较多、不安全性行为等高危性行为,感染风险更高。建议在性行为中正确使用安全套,这不仅可以预防性传播疾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乙肝的传播风险。对于性伴侣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获得免疫力。
四、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
1.亲密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亲密接触,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由于这些物品可能会沾有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也存在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因此,个人用品应做到专人专用,避免交叉使用。
2.公共场所传播:虽然在一般的公共场所,如游泳池、餐厅等,正常的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但如果皮肤或黏膜有破损,接触到被乙肝病毒污染的物品,理论上有感染的可能。不过这种情况较为罕见,只要注意保持皮肤完整性,一般不会感染。
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是乙肝的易感人群,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感染乙肝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更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若有接触乙肝病毒的风险,应及时就医检查并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孕妇感染乙肝后不仅自身健康受影响,还可能影响胎儿,孕期要密切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对于有多个性伴侣、静脉吸毒等高危行为的人群,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感染乙肝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