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怎么办
新生儿溶血多由母婴血型不合引发,常见ABO和Rh血型不合溶血。诊断依靠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及实验室检查(血型、改良Coombs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治疗措施包括光照疗法(达一定胆红素数值可采用,注意保护关键部位及监测相关指标)、药物治疗(白蛋白、苯巴比妥、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换血疗法(符合严重贫血等指征时采用,需规范操作)。护理要点有病情观察(关注黄疸、贫血及脑病表现等)、喂养护理(保证营养水分,提倡母乳喂养)、皮肤护理(保持清洁,防感染)。家长要积极配合治疗,了解护理要点,出院后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并注重新生儿日常护理。
一、明确诊断
新生儿溶血通常是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类型有ABO血型不合溶血和Rh血型不合溶血。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上,新生儿可出现黄疸,往往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迅速出现并进行性加重;还可能有贫血,严重程度不一,重度贫血可导致心力衰竭;肝脾肿大也较常见。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型检查可明确母婴血型,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即改良Coombs试验)阳性是确诊新生儿溶血病的重要依据,游离抗体试验有助于估计是否继续溶血或换血后的效果。
二、治疗措施
1.光照疗法: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光疗时需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和会阴部,同时监测体温、水分及电解质平衡。一般血清总胆红素达到一定数值,如足月儿>205μmol/L(12mg/dl),早产儿>171μmol/L(10mg/dl)时可考虑光疗。
2.药物治疗:白蛋白可增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能力。此外,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可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减少溶血。
3.换血疗法:对于严重溶血,如符合以下指征可考虑换血:出生时有严重贫血、水肿、肝脾肿大;血清胆红素达到换血标准,足月儿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早产儿根据不同胎龄和日龄有相应标准;或已出现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换血能迅速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同时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换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血型,密切监测换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三、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程度、贫血进展、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黄疸加重或出现嗜睡、拒奶、抽搐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贫血情况,注意有无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心力衰竭表现。
2.喂养护理: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入,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如贫血严重,可适当增加喂养次数,但注意避免呛奶。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光疗时皮肤可能出现皮疹,一般停止光疗后可自行消退,避免新生儿搔抓皮肤。
四、温馨提示
对于新生儿溶血,家长需保持冷静和积极的心态。要密切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了解治疗方案和护理要点。出院后,按医嘱定期带新生儿复查血常规、胆红素等指标,观察生长发育情况。若发现新生儿黄疸反复出现、面色苍白加重、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家长要注重新生儿的日常护理,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感染,为新生儿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