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褥疮
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的疾病,好发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常见的病因有压力、营养状况和皮肤抵抗力降低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治疗包括预防和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瘫痪患者、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患者等需注意预防和治疗。
褥疮又称压疮、压力性溃疡,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皮肤褥疮在康复治疗、护理中是一个普通性的问题。据有关文献报道,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褥疮合并征。
好发于无肌肉包裹或肌肉层较薄、缺乏脂肪组织保护又经常受压的骨隆突处,如骶尾部、髋部、足跟部等。仰卧位时好发于枕骨粗隆、肩胛部、肘部、脊椎体隆突处、骶尾部、足跟部;侧卧位时好发于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内外踝;俯卧位时好发于面颊、耳廓、肩峰、女性乳房、男性生殖器、髂嵴、膝部、脚趾。
引起褥疮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压力因素:垂直压力引起压疮最主要的原因,局部持续受压可导致毛细血管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组织缺氧,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会导致组织溃烂坏死。
营养状况:全身营养缺乏,肌肉萎缩,受压处缺乏保护,如长期发热及恶病质等。
皮肤抵抗力降低: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等物理性刺激(如石膏绷带和夹板使用不当、大小便失禁、床单皱褶不平、床上有碎屑等),使皮肤抵抗力降低。
褥疮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淤血红润期:为压疮初期,受压的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
炎性浸润期:红肿部位如果继续受压,血液循环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颜色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出现水疱,此时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
溃疡期:静脉血液回流严重受阻,局部淤血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感染向周围及深部组织扩展,可导致褥疮的并发症,如骨髓炎、败血症等。
对于褥疮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经常更换体位,间歇性解除压力,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增进局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受压部位。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治疗:Ⅰ期压疮应采取去除危险因素、加强翻身等措施,避免压疮进展。Ⅱ期和Ⅲ期压疮可采取清创术、换药等方法治疗。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如下: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少,容易发生褥疮。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经常翻身,避免长时间受压。
瘫痪患者:瘫痪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经常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发生褥疮。应注意控制血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长时间受压。
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患者由于身体虚弱,容易发生褥疮。应注意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总之,褥疮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褥疮的发生是关键,对于已经发生褥疮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同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长时间受压,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