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会导致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的病因、症状及防治建议,病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症状方面不同病因引发的溶血症状有差异,如部分患者有脾脏肿大、贫血、黄疸等;防治上,有相关家族史或可能母婴血型不合的孕妇孕期要进行血型抗体检测和产前诊断,新生儿出生后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家长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家庭生育前可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
一、母婴血型不合
1.ABO血型不合:最常见的原因。当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可能产生抗A或抗B抗体,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据统计,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约占所有新生儿溶血症的85%左右。
2.Rh血型不合: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若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亲体内,母亲会产生抗Rh抗体。再次妊娠时,这些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发溶血。不过在我国汉族人群中,Rh阴性血型的比例较低,因此Rh血型不合导致的新生儿溶血症相对较少见,但病情通常较重。
二、红细胞膜缺陷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缺陷,使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时容易被破坏,从而引起溶血。患者除了有溶血表现外,还可能有脾脏肿大等症状。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呈椭圆形。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但在感染等诱因下,可能出现溶血加重的情况。
三、红细胞酶缺陷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缺乏的红细胞在受到氧化剂等因素刺激时,无法维持足够的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水平,导致红细胞膜被氧化损伤,发生溶血。患者常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药物(如伯氨喹、磺胺类药物等)后诱发溶血发作。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酮酸激酶缺乏使红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溶血。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
四、血红蛋白病
1.地中海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根据所缺乏的珠蛋白肽链种类及缺乏程度,可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类型。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病情严重,需要长期输血等治疗。
2.异常血红蛋白病:是由于珠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珠蛋白结构异常。异常的血红蛋白可能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引起溶血。例如,血红蛋白S病(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缺氧等情况下会变成镰刀状,容易破裂溶血。
五、温馨提示
对于有新生儿溶血症家族史或可能存在母婴血型不合的孕妇,在孕期应进行相关的血型抗体检测和产前诊断,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新生儿出生后,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其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等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家长在照顾新生儿时,若发现孩子出现黄疸加重、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同时,对于有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或血红蛋白病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的家庭,在生育前可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降低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