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险的四种心律失常
四种严重心律失常,包括心室颤动(心室肌快速微弱收缩或乱颤,常见于多种疾病,老人、男性及有不良生活方式和心脏病史者易发生,需立即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特殊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心室扑动(心室快速微弱无效收缩,与室颤交替,病因类似,治疗需紧急电复律,特殊患者治疗有不同考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房冲动不能传至心室,老人及有相关病史者高发,症状明显需装起搏器,特殊人群安装需评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呈周期性改变,病因多样,年轻人先天性因素多,治疗先纠正诱因,特殊人群治疗有特殊要求)。
一、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指心室肌快速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心室颤动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老化,患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概率高,发生心室颤动风险相对较高;男性因生活中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比例可能更高,风险也会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有心脏病史者更易发生。治疗上,一旦发生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药物治疗可选用胺碘酮等。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心室颤动,除颤时需注意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老年人因身体机能差,心肺复苏操作要更轻柔且迅速联系专业医疗人员。
二、心室扑动
心室扑动是心室快速而微弱的无效收缩,介于室速与室颤之间的一种过渡型心律失常。它常与心室颤动交替出现,血流动力学影响与心室颤动相似,可导致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引起严重脑缺血、意识丧失和死亡。病因与心室颤动类似,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晚期。年龄增长、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高盐高脂饮食)以及有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病史的人群易发生。治疗时同样需要紧急电复律,药物可选用利多卡因等。对于儿童患者,电复律能量选择要根据年龄和体重精准计算;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代谢情况。
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的冲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患者可出现疲倦、乏力、头晕、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心室率过慢导致脑缺血,出现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老年人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概率增加;有心肌炎、冠心病、心肌病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生活中,过度运动、感染等可能诱发。治疗上,症状明显者需安装心脏起搏器,药物可选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室率。特殊人群中,孕妇安装起搏器需多学科会诊评估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儿童安装起搏器要选择合适型号,且随年龄增长可能需更换。
四、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方向呈周期性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连续扭转。它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晕厥、抽搐甚至猝死。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长QT综合征、严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某些药物不良反应等。年轻人中先天性长QT综合征引起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相对较多;有心脏病史且正在服用可能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风险高。生活中,大量腹泻、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时易诱发。治疗上,首先要纠正诱因,如补充钾、镁,停用相关药物等,可选用硫酸镁等药物,必要时进行电复律。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纠正电解质紊乱时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儿童用药剂量要严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