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麻醉针
剖腹产常用椎管内麻醉针,包括腰麻针、硬膜外针及腰硬联合针。腰麻针细,对硬脊膜损伤小、起效快但作用时间短;硬膜外针粗,作用时间可按需延长但起效慢、麻醉平面难控;腰硬联合针结合二者优点。穿刺多在L2L3或L3L4间隙,过程需患者特定体位配合。其存在低血压、头痛、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等风险。肥胖、高龄及有脊柱疾病产妇作为特殊人群,麻醉时需注意定位困难、基础病影响、穿刺路径及麻醉方式选择等问题。
一、剖腹产麻醉针概述
剖腹产通常选择椎管内麻醉,其中常用的麻醉针主要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亦或是两者结合的腰硬联合麻醉。
二、常见剖腹产麻醉针类型
1.腰麻针:较细,一般为25G27G。其特点是穿刺针细,对硬脊膜损伤小,术后头痛等并发症相对较少。在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物,可快速且确切地阻断相应脊神经传导,使手术区域产生麻醉效果。腰麻起效迅速,麻醉平面容易控制,能为剖腹产手术提供良好的肌肉松弛和镇痛效果,但作用时间相对较短,一般23小时。
2.硬膜外针:相对较粗,多为16G18G。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通过扩散作用于脊神经根,产生节段性的麻醉效果。硬膜外针需要准确地将穿刺针置入硬膜外间隙,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硬膜外麻醉的优点是作用时间可按需延长,通过持续给药能满足长时间手术需求,也可用于术后镇痛,但起效相对较慢,约1520分钟,且麻醉平面控制相对较难。
3.腰硬联合针: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先用腰麻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给药,迅速产生麻醉效果,满足手术开始阶段需求;再通过硬膜外针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在腰麻作用消退后持续给药,满足手术长时间进行及术后镇痛需要。
三、麻醉针穿刺部位与过程
1.穿刺部位:通常选择在腰椎间隙,多为L2L3或L3L4间隙。因为此部位脊髓圆锥已经终止,可避免损伤脊髓。
2.穿刺过程:患者一般取侧卧位,背部与手术台垂直,低头、屈髋、屈膝,使腰椎间隙尽量张开。消毒、铺巾后,局部浸润麻醉,再用相应麻醉针进行穿刺。以腰麻为例,当穿刺针依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突破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时,会有明显的落空感,此时回抽可见清亮脑脊液,证实穿刺成功,即可注入局麻药物。硬膜外穿刺时,当穿刺针到达硬膜外间隙时,通过阻力消失法或负压法等确认位置,再置入硬膜外导管。
四、麻醉针相关风险与并发症
1.低血压:是常见并发症,由于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所致。可通过加快输液速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麻黄碱)等处理。
2.头痛:多发生于腰麻后,主要因脑脊液经硬脊膜穿刺孔不断丢失,导致颅内压下降,脑组织移位牵拉颅内痛敏结构引起。患者应去枕平卧,补充足够液体,严重者可行硬膜外血补丁疗法。
3.神经损伤: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脊神经根或脊髓,表现为下肢感觉或运动障碍。大多数轻微损伤可在数周或数月内恢复,严重损伤需进一步治疗。
4.局麻药中毒:若局麻药物误入血管或用量过大,可引起局麻药中毒,出现头晕、耳鸣、惊厥等症状。需立即停止给药,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使用药物控制惊厥。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肥胖产妇:肥胖产妇腰椎间隙定位困难,增加穿刺难度。麻醉前应仔细评估,可借助超声等辅助手段定位。由于肥胖产妇心肺功能负担重,麻醉过程中更需密切监测呼吸、循环功能。
2.高龄产妇:高龄产妇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麻醉风险。麻醉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优化基础疾病治疗。同时,高龄产妇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可能改变,需调整药物剂量,且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和监测。
3.有脊柱疾病产妇:如脊柱侧弯、腰椎间盘突出等,会影响穿刺路径和麻醉效果。需与麻醉医生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必要时可能选择其他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