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褥疮
褥疮治疗需先进行评估,包括评估褥疮程度(判断处于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或深度溃疡期)和患者整体状况(如年龄、病史等);治疗方法涵盖非药物、药物和手术治疗,非药物治疗有减压(定期翻身、用辅助器具)、创面处理(不同阶段不同处理)、营养支持(保证营养摄入),药物治疗包括外用和口服或注射药物,手术治疗适用于深度溃疡期保守治疗不佳等情况,有清创术、皮瓣移植术等方式;此外,针对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特殊人群,治疗时也各有注意事项。
一、褥疮治疗前评估
1.评估褥疮程度:通过观察褥疮的大小、深度、颜色、有无坏死组织、渗出液的量和性质等,判断其处于淤血红润期、炎性浸润期、浅度溃疡期还是深度溃疡期。例如,淤血红润期皮肤完整,仅出现红、肿、热、痛或麻木;炎性浸润期皮肤紫红,有硬结、水疱;浅度溃疡期表皮水疱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深度溃疡期则可深及骨面,伴有坏死组织。
2.评估患者整体状况: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愈合能力弱;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长期卧床的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增加了褥疮复发的风险。对于女性患者,还需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皮肤的影响。
二、非药物治疗方法
1.减压:这是治疗褥疮的基础。定期翻身是最简单有效的减压方法,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使用减压床垫、气垫床等辅助器具,分散身体压力,减少局部皮肤受压。对于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协助其翻身;能够自主活动的患者,鼓励其定时改变体位。
2.创面处理:保持创面清洁,根据褥疮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淤血红润期,避免继续受压,可使用温水擦拭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炎性浸润期,若水疱较小,可让其自行吸收,水疱较大时,在无菌操作下抽出疱内液体,再用无菌纱布包扎;浅度溃疡期和深度溃疡期,需进行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可采用外科清创、自溶清创、酶清创等方法。清创后,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湿性愈合敷料、藻酸盐敷料、泡沫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
3.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或鼻饲等方式补充营养。蛋白质是伤口愈合的重要物质,维生素C、锌等对促进伤口愈合也有重要作用。
三、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如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和控制感染;生长因子类药物促进创面愈合;消毒剂清洁创面等。
2.口服或注射药物:对于感染严重的患者,可口服或注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的药物。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深度溃疡期,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创面长期不愈合,伴有严重感染或坏死组织较多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包括清创术、皮瓣移植术等。清创术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为创面愈合创造条件;皮瓣移植术适用于较大面积的褥疮,可覆盖创面,促进愈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皮肤愈合能力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护理。减压措施要更加到位,避免长时间受压;营养支持要充足,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用药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在处理褥疮时要更加轻柔,避免损伤皮肤。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减少药物对儿童的副作用。如需使用药物,要严格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在治疗褥疮的同时,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创面处理要更加严格,避免感染加重。
4.长期卧床患者:长期卧床患者活动能力受限,要加强翻身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减少褥疮的复发。同时,要注意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