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疾病与治疗原则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因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甲、乙、丙、丁、戊型,传播途径不同且各有高危人群)、药物性肝损伤(常见于老人和长期服药慢性病患者)、酒精性肝病(男性和长期酗酒者高发)、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家族史者风险增加)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卫生条件差地区几率高);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合理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抗病毒、停药、戒酒、用免疫抑制剂等)、对症治疗(用退黄和保肝药物),同时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人群治疗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选择合适药物、精确计算剂量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一、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疾病
1.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常起病较急,病程多为自限性。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慢性感染者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有输血史、静脉吸毒史或不安全性行为的人群感染此类病毒的可能性增加。
2.药物性肝损伤:许多药物都可能导致肝损伤,如抗结核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同时,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患有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人群,也面临较高的风险。
3.酒精性肝病: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男性饮酒量往往高于女性,因此男性患酒精性肝病的比例相对较高。有长期酗酒习惯的人群,尤其是每天饮酒量折合乙醇超过40克且持续5年以上者,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4.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疾病,多见于女性,尤其是中老年女性。遗传因素可能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
5.其他:如感染性疾病(如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等)也可能引起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这些病原体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饮食上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对于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而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
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病毒性肝炎,如甲型和戊型肝炎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符合抗病毒指征者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根据情况使用解毒药物。酒精性肝病患者必须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3.对症治疗:有黄疸的患者可使用退黄药物,如熊去氧胆酸等,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对于有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使用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等,以减轻肝细胞炎症,保护肝细胞。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应选择对肝脏毒性小的药物。用药剂量需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精确计算。同时,要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以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用药时应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其他指标的变化。
孕妇:孕妇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必要时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母婴安全。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