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传染不
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发,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不会传播。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需特别注意,儿童应及时接种疫苗,孕妇要进行评估监测和采取母婴阻断措施,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和规范治疗,免疫力低下人群要避免接触污染物和必要时接种疫苗。预防措施主要有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安全医疗行为、采取安全性行为以及加强个人卫生。
一、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血液传播: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都可能导致HBV的传播。例如,在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如纹身、穿孔等,由于消毒不严格,可能会感染HBV。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物品,也存在血液传播的风险。
2.母婴传播:感染HBV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播给新生儿。这是我国HB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母亲是HBV携带者,在孕期、分娩时及产后都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不过,目前通过采取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如在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3.性传播:与HBV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可能会感染HBV。性伴侣越多,感染的风险越高。此外,有多个性伴侣、同性恋者等高危人群感染HBV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不会传播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品、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等,不会传播HBV。因为HBV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而且完整的皮肤和黏膜可以有效阻挡病毒的侵入。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HBV后更容易发展为慢性感染。因此,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HBV感染。如果儿童的家庭成员中有HBV感染者,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护,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同时,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
2.孕妇:孕妇如果是HBV携带者,应在孕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监测,包括肝功能、HBVDNA定量等。根据病情,医生可能会建议在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此外,孕妇在分娩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新生儿在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3.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HBV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乙肝五项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HBV感染。如果老年人感染了HBV,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受者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感染HBV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肝炎。这些人群应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必要时可接种乙肝疫苗进行预防。如果已经感染了HBV,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四、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进行。成人如果没有感染过HBV且没有抗体,也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2.避免不安全的医疗行为:尽量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操作,避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在进行纹身、穿孔等有创操作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机构。
3.采取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性传播HBV的风险。同时,要避免多个性伴侣,保持单一性伴侣关系。
4.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及时洗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