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怎么治疗
肺动脉栓塞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一般治疗需患者卧床休息并监测生命体征,有低氧血症给予吸氧,胸痛适当止痛。药物治疗以抗凝为基石,依情况选不同抗凝药,特定情况适用溶栓治疗,但要注意出血风险。手术治疗有肺动脉血栓摘除术和导管介入治疗,难度与风险高且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特殊人群中,孕妇抗凝选低分子肝素并密切监测,适当活动;老年人关注药物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儿童精确计算药物剂量,关注生长发育影响并给予心理支持。
一、一般治疗
1.监测与休息: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因其机体功能衰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更为隐匿,更需细致观察。而年轻患者若生活方式较为活跃,需特别强调卧床休息的重要性,避免自行过早活动。
2.呼吸支持:若患者存在低氧血症,需给予吸氧治疗,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对于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对氧疗的需求和耐受性不同,需根据具体病情调整吸氧浓度和方式。对于存在呼吸窘迫症状的患者,必要时可能需行气管插管或无创机械通气,以改善通气和氧合。
3.止痛:若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缓解疼痛,但需注意避免使用可能抑制呼吸的药物。
二、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这是肺动脉栓塞治疗的基石,可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复发。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对于孕妇,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选择,因部分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一般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需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选择合适的药物。
2.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动脉栓塞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次大面积肺动脉栓塞伴有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但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年龄较大(一般大于75岁)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更高,使用溶栓药物时需权衡利弊。有出血性疾病病史或近期有手术史、创伤史的患者,溶栓治疗需极其慎重。
三、手术治疗
1.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经积极的药物治疗无效,且存在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该手术难度较大,风险高,需在有条件的医院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团队实施。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需在术前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
2.导管介入治疗:包括导管碎栓和抽栓术、经皮导管溶栓术等。可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送达血栓部位进行溶栓,或采用机械方法破碎、抽吸血栓,以迅速改善肺循环。对于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导管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但同样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发生肺动脉栓塞,在治疗过程中既要考虑治疗对孕妇的有效性,又要关注对胎儿的安全性。抗凝治疗时,低分子肝素相对安全,但仍需密切监测孕妇的凝血功能和胎儿发育情况。整个孕期需增加产检次数,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同时,孕妇应保持适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以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但活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肝肾功能也有所减退。在药物治疗时,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抗凝药物可能导致的出血风险。由于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可能不敏感,对于胸痛等症状需仔细评估。同时,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在卧床休息期间要注意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护理过程要更加细致。
3.儿童:儿童发生肺动脉栓塞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原则与成人相似,但药物剂量需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素精确计算。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需密切关注。在护理过程中,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支持,缓解其紧张恐惧情绪,以配合治疗。同时,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监督儿童治疗,避免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中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