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水肿的原因
右心衰竭引发水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静脉回流受阻,右心室收缩功能减退致右心房压力升高、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血液淤积、静水压升高,液体滤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不同年龄、特殊时期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下肢静脉曲张病史者情况有别;二是钠水潴留,心输出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促进钠水重吸收,不同年龄、高盐饮食及有慢性肾脏疾病病史者表现不同;三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体循环淤血致组织缺氧、代谢产物堆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通透性增加,患有血管炎疾病、长期吸烟者及不同年龄段人群情况各异;四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胃肠道和肝脏淤血影响蛋白质吸收与合成,使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流向组织间隙形成水肿,老年人、素食主义者、有营养不良病史及慢性肝病患者水肿更严重。
一、静脉回流受阻
右心衰竭时,右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入肺动脉,导致右心房压力升高,上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的血液受阻。这种静脉回流障碍使得体循环静脉系统内血液淤积,静水压升高。当静水压超过血浆胶体渗透压时,血管内的液体就会滤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例如,下肢静脉位置较低,受重力影响,静脉回流更加困难,所以下肢水肿较为常见。不同年龄人群对静脉回流受阻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容易出现水肿,且恢复相对较慢;而年轻人血管弹性好,可能在右心衰竭早期水肿表现相对较轻。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加重水肿情况。对于有长期站立、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静脉回流本来就相对不畅,右心衰竭时更容易出现明显水肿。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的患者,静脉瓣膜功能受损,也会加重静脉回流障碍,使水肿更为严重。
二、钠水潴留
右心衰竭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肾血流量也随之减少。肾脏灌注不足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一方面,醛固酮分泌增加,它作用于肾小管,促进钠和水的重吸收;另一方面,抗利尿激素分泌也增多,进一步增强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钠水潴留使得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升高,液体更容易渗出到组织间隙,加重水肿。儿童的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右心衰竭时钠水潴留的调节能力较弱,水肿可能发展较快。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衰退,对钠水的调节能力也下降,钠水潴留情况可能更为明显。对于高盐饮食的人群,本身就容易出现钠水潴留,右心衰竭时会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有慢性肾脏疾病病史的患者,肾脏对钠水的调节功能已经受损,右心衰竭时钠水潴留会更加严重,水肿也更难控制。
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导致组织缺氧,局部代谢产物堆积,可引起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只允许少量的液体和小分子物质通过,当通透性增加后,血浆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也会渗出到组织间隙,使组织间隙的胶体渗透压升高,进一步促进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加重水肿。患有结缔组织病等导致血管炎的患者,本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就较高,右心衰竭时会使水肿更加明显。此外,长期吸烟的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也会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重水肿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组织修复能力不同,儿童组织修复能力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水肿可能相对容易恢复;而老年人组织修复能力差,水肿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四、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右心衰竭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同时,肝脏淤血也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使得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取决于血浆白蛋白的含量,白蛋白水平降低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管内的液体更容易向组织间隙移动,从而形成水肿。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本身就容易出现蛋白质摄入不足,右心衰竭时更容易出现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的水肿。对于素食主义者或有营养不良病史的人群,血浆白蛋白水平可能本身就较低,右心衰竭时水肿会更加严重。患有慢性肝病等影响蛋白质合成的疾病的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更为明显,水肿也更难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