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6个月,引发肝脏不同程度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慢性疾病,病因是感染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部分患者无症状,常见症状有乏力、厌油等,高危人群包括母婴传播、血液暴露、性接触高危人群及医护人员,诊断依靠血清学、肝功能、影像学检查及肝组织活检,治疗有抗病毒、保肝、抗纤维化等,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感染后应对措施不同,预防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来实现。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超过6个月以上,肝脏发生不同程度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慢性疾病。
二、病因
主要病因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如输血、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性传播。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损伤,若病毒持续存在,炎症反复发生,就会发展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三、症状
1.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乙肝标志物阳性。
2.常见症状有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
3.病情较重者可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腹胀、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四、高危人群
1.母婴传播高危人群: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所生的婴儿,由于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密切接触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2.血液暴露高危人群:包括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血液透析患者、器官移植者等。
3.性接触高危人群:多个性伴侣者、男同性恋者等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
4.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有感染的风险。
五、诊断
1.血清学检查: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了解病毒复制水平。
2.肝功能检查: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受损情况。
3.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判断有无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
4.肝组织活检:对于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患者,可进行肝组织活检,获取肝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六、治疗
1.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等。
2.保肝治疗:根据肝功能情况,可适当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宾等,以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
3.抗纤维化治疗:对于有肝纤维化的患者,可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等,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七、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儿童
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处于免疫耐受期,症状相对不明显,但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若需要治疗,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避免剧烈运动。
2.成年人
成年人感染后,若病情较轻,可正常工作和生活,但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戒烟戒酒。对于病情较重者,需要休息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育龄期女性在备孕前要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功能差,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进展较快。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八、预防
1.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也应尽早接种。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采取安全性行为。
3.管理传染源:对于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和治疗,避免传染给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