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典型症状有关节疼痛(多夜间突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呈刀割或咬噬样且数小时达高峰)、关节红肿(因炎症使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关节发热(炎症致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关节活动受限;伴随症状有全身症状(如低热或中度发热等)和痛风石(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不同人群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不同,老年人疼痛更明显且治疗需考虑基础病及肝肾情况;儿童和青少年症状或与成人不同,治疗避免用影响发育药物,要注意饮食管理;女性绝经前患病概率低,绝经后升高,孕期和哺乳期治疗需谨慎;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人群患病风险高,有痛风家族史需定期查尿酸,有肾脏疾病治疗要护肾,有心血管疾病治疗要兼顾心血管病治疗。
一、典型症状
1.关节疼痛: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关节疼痛通常是首发症状且极为剧烈。疼痛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呈刀割样或咬噬样,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可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疼痛最常累及的关节是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与脚掌连接的关节,此外,足背、脚踝、膝关节、手指关节等也可受累。
2.关节红肿:受累关节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皮肤温度升高,局部皮肤颜色可发红或呈暗红色。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所致。
3.关节发热:炎症刺激使得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代谢增强,从而出现发热的症状,患者自己触摸受累关节时能明显感觉到温度比周围正常皮肤高。
4.关节活动受限:由于疼痛、红肿和发热,关节的正常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行走、弯曲或伸展关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伴随症状
1.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通常在37.5℃38.5℃之间,但也有少数患者体温可超过39℃。
2.痛风石:如果痛风反复发作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尿酸盐结晶可在关节周围、皮下组织等部位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结节,质地较硬,初期可无明显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痛风石可逐渐增大,影响关节功能,甚至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不同人群症状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性相对较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可能更为明显。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痛风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此外,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2.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相对较少,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儿童患者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关节红肿、发热等表现可能更为明显。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同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管理,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鼓励孩子多饮水,促进尿酸排泄。
3.女性:女性在绝经前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概率相对较低,这与雌激素对尿酸代谢的调节作用有关。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患痛风的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患痛风的情况较为罕见,但如果在此期间发作,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大量饮酒、高嘌呤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风险。对于这类人群,除了积极治疗痛风外,还需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减少酒精摄入,尤其是啤酒和白酒;控制饮食,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高嘌呤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控制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频率。
5.有相关病史人群:有痛风家族史、肾脏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人群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风险较高。对于有痛风家族史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尿酸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有肾脏疾病的患者,由于肾脏排泄尿酸的功能可能受损,更容易发生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在治疗时需要注意保护肾功能。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痛风发作可能会加重心血管负担,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治疗时需要兼顾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