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肝损伤怎么引起的
孕妇孕期发生肝损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生理上,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肝脏对胆红素代谢、血容量增加加重肝脏负担、新陈代谢加快使肝脏高负荷运转;疾病方面,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急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其他疾病都可能引发肝损伤;药物因素有孕期使用的部分肝毒性药物和成分复杂的中药及保健品;生活方式上,饮食不均衡如过度摄入高脂高糖食物、饮酒,以及过度劳累等也会增加肝损伤风险。同时温馨提示孕妇要定期查肝功能,有病史者孕前咨询,孕期遵医嘱用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一、生理因素
1.激素水平变化: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水平大幅升高。雌激素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使肝脏负担加重,从而增加肝损伤的风险。有研究表明,孕期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导致胆汁排泄受阻,引发肝内胆汁淤积症,进而造成肝损伤。
2.血容量增加:怀孕后孕妇的血容量会逐渐增加,到孕晚期可增加约30%50%。这会使肝脏的血流量相应增加,肝脏负担加重。同时,心脏输出量增加也会影响肝脏的血液循环,可能导致肝脏缺血、缺氧,引起肝细胞损伤。
3.新陈代谢加快:孕期孕妇的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肝脏需要合成更多的蛋白质、脂肪等物质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使得肝脏的代谢负担明显加重,长时间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容易出现肝损伤。
二、疾病因素
1.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这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妊娠中晚期。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和黄疸,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升高、遗传因素等有关。ICP会导致胆汁酸在肝脏内淤积,对肝细胞造成损伤,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2.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多发生于妊娠晚期。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功能障碍有关。AFLP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肝细胞大量脂肪变性,引起肝功能急剧恶化,严重时可危及母婴生命。
3.病毒性肝炎:孕妇如果感染了甲型、乙型、丙型等病毒性肝炎,病毒会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破坏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受损。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如果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孕期可能因身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导致病毒复制活跃,加重肝损伤。
4.其他疾病:孕妇若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肝脏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功能,导致肝损伤。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肝脏血管也会受到影响,导致肝细胞缺血、缺氧,引起肝损伤。
三、药物因素
1.孕期用药:孕妇在孕期可能因各种原因需要使用药物,如治疗感冒、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等。一些药物可能具有肝毒性,如抗生素、抗癫痫药、解热镇痛药等。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对肝细胞造成损伤。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肝细胞坏死。
2.中药及保健品:部分孕妇可能会自行服用一些中药或保健品来调理身体,但有些中药和保健品成分复杂,可能含有对肝脏有害的物质。而且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也难以保证,不当使用可能会增加肝损伤的风险。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均衡:孕期如果孕妇饮食不均衡,过度摄入高脂肪、高糖食物,容易导致体重过度增加,引发妊娠期肥胖和脂肪肝。脂肪肝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肝损伤。此外,长期饮酒也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尤其是在孕期肝脏功能相对脆弱的情况下。
2.过度劳累:孕妇在孕期如果过度劳累,如长时间工作、缺乏足够的休息,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和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肝脏在疲劳状态下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从而增加肝损伤的发生几率。
温馨提示:孕妇在孕期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损伤并及时处理。如果有病毒性肝炎等病史,应在孕前咨询医生,进行相应的评估和治疗。在孕期用药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饮酒。如果出现皮肤瘙痒、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肝损伤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