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区别是哪些
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展开介绍,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发的发作性胸痛综合征;两者临床表现有别,疼痛部位相似但心肌梗死范围更广、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且含硝酸甘油难缓解;心绞痛多由增加心肌耗氧量因素诱发且有规律,心肌梗死可在安静时发作;心电图上,心绞痛发作时缺血表现发作后可恢复,心肌梗死有特征性演变;心肌损伤标志物方面,心绞痛正常,心肌梗死会升高;预后上,心绞痛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否则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急性期死亡率高且易留并发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家族史者、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和糖尿病患者在症状表现、风险及注意事项上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关注和预防。
一、定义
1.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
2.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是冠状动脉存在固定性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上发生需氧量的增加。
二、临床表现
1.疼痛部位:两者疼痛部位相似,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但心肌梗死疼痛范围可更广,可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等,而心绞痛放射部位相对局限,常见于左肩、左臂内侧等。
2.疼痛性质:心绞痛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心肌梗死疼痛性质更为剧烈,常呈濒死感、恐惧感,程度远超心绞痛。
3.疼痛持续时间:心绞痛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
4.缓解方式:心绞痛在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几分钟内缓解;心肌梗死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三、诱发因素
1.心绞痛: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吸烟等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因素诱发,疼痛发作一般有明显的诱因且发作较为规律。
2.心肌梗死:除上述因素外,还可能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生,没有明显的诱因,部分患者可能在原有心绞痛基础上突然加重。
四、心电图表现
1.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发作过后可恢复正常。
2.心肌梗死:特征性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T波倒置,且心电图演变有一定的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动态变化。
五、心肌损伤标志物
1.心绞痛:一般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在正常范围内。
2.心肌梗死: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肌钙蛋白升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肌酸激酶同工酶等也会明显升高,且其升高水平和持续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六、预后
1.心绞痛:如果能及时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一般不影响寿命,但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
2.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急性期死亡率较高,即使度过急性期,也可能遗留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对疼痛不敏感,心肌梗死和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如表现为牙痛、腹痛、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家人要密切关注老人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2.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如表现为胸部烧灼感、乏力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女性生理特点。
3.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这类人群患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风险较高,应定期进行体检,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4.生活方式不健康者: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病风险。应及时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有糖尿病病史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心绞痛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