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是一种以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为特征、导致红细胞机械性损伤破碎的严重血栓性微血管病。其病因包括血管异常、感染、恶性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有贫血症状、黄疸、出血倾向及原发病表现;诊断依靠血常规见破碎红细胞等实验室检查及相关病因检查;治疗关键是治疗原发病,还需支持治疗和特殊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治疗时需分别考虑其生理特点、胎儿安全、身体耐受性及基础疾病控制等因素,制定合适方案。
一、定义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是一种严重的、以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进而导致红细胞在通过病变的微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碎,引发溶血性贫血。
二、病因
1.血管异常:如恶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些疾病会引起微血管内皮损伤,导致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使红细胞在通过时受到挤压和切割而破碎。
2.感染:某些感染性疾病,如大肠杆菌O157:H7感染、肺炎链球菌感染等,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触发凝血系统,导致MAHA。
3.恶性肿瘤:尤其是播散性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在微血管内形成血栓,引起红细胞破坏。
4.其他:如药物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微血管病变,引发MAHA。
三、临床表现
1.贫血症状: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贫血的程度相关。
2.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增加,可导致皮肤和巩膜黄染。
3.出血倾向: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异常所致。
4.原发病表现:根据不同的病因,患者还可能有相应原发病的症状,如恶性高血压患者有头痛、血压升高等表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有水肿、蛋白尿等表现。
四、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降低,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如盔形红细胞、三角形红细胞等,这是诊断MAHA的重要依据之一。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升高,提示骨髓造血活跃,以代偿红细胞的破坏。
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溶血存在。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是反映溶血程度的敏感指标。
血小板计数:常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
2.其他检查:根据原发病的不同,可能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病原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
五、治疗
1.治疗原发病:这是治疗MAHA的关键,如控制高血压、治疗感染、治疗恶性肿瘤等。只有去除病因,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病情。
2.支持治疗
输血: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可输注红细胞悬液,以改善贫血症状,但应注意避免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
补充血小板:对于血小板明显减少且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输注血小板。
其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足的营养支持等。
3.特殊治疗:对于某些病因明确的MAHA,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疗方法,如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者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2.孕妇:孕妇患MAHA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较差,对治疗的耐受性较低。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加重患者的病情。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MAHA时要同时控制好基础疾病,避免基础疾病的恶化影响治疗效果。同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