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黄体囊肿是什么病
卵巢黄体囊肿是一种生理性囊肿,由排卵后黄体持续存在、增长或血肿吸收不完全形成。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腹痛、月经异常。诊断依靠超声、妇科检查及血清学检查。直径小于5cm且无症状、肿瘤标志物正常者多观察等待,每23个月复查;大于5cm、持续超3个月或有急腹症则手术。对育龄期、青春期、绝经后女性影响不同,各人群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卵巢黄体囊肿的定义
卵巢黄体囊肿是一种生理性囊肿,在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毛细血管等伸入到颗粒层,在LH(促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演变成体积较大,富含毛细血管并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含血量较多,血液被吸收后,均可致黄体囊肿。
二、卵巢黄体囊肿的形成机制
1.正常黄体形成: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许多皱襞,卵泡壁的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向内侵入,周围由结缔组织的卵泡外膜包围,共同形成黄体。
2.囊肿形成:当黄体持续存在或增长,或黄体血肿吸收不完全时,就可能形成黄体囊肿。例如,在一些情况下,黄体腔内可能会有大量积液,导致黄体直径超过3cm,从而形成囊肿。
三、卵巢黄体囊肿的临床表现
1.多数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是在常规妇科检查、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2.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
腹痛:当囊肿发生破裂、扭转时,可出现突然的下腹部剧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破裂时还可能因腹腔内出血导致休克。
月经异常:少数情况下,囊肿可能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等。
四、卵巢黄体囊肿的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这是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的主要方法。超声图像上,黄体囊肿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囊壁较薄,边界清晰,内部透声好,有时可见分隔。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囊壁周边有环状血流信号。
2.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附件区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可。但对于较小的囊肿,可能难以通过妇科检查发现。
3.血清学检查: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A125、AFP等,主要用于与其他卵巢肿瘤相鉴别。卵巢黄体囊肿患者的肿瘤标志物一般在正常范围。
五、卵巢黄体囊肿的治疗方式
1.观察等待:对于大多数直径小于5cm的卵巢黄体囊肿,且无明显症状、肿瘤标志物正常的患者,多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一般建议每23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复查,观察囊肿大小、形态等变化。多数囊肿可在23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囊肿直径大于5cm,或囊肿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或出现囊肿破裂、扭转等急腹症表现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生育要求等,可选择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
六、卵巢黄体囊肿对特殊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
影响:卵巢黄体囊肿可能会对生育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若囊肿较大,可能影响卵巢排卵功能;另一方面,怀孕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囊肿可能增大,增加破裂、扭转的风险,危及孕妇和胎儿安全。
注意事项:备孕女性若发现卵巢黄体囊肿,应先评估囊肿情况。如囊肿较小且无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备孕,并密切监测囊肿变化。孕期发现囊肿,需严格遵医嘱定期产检,关注囊肿大小及有无腹痛等症状。一旦出现腹痛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2.青春期女性
影响:青春期女性卵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卵巢黄体囊肿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月经周期,进而对青春期女性的身心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注意事项:家长应关注青春期女孩的月经情况,若出现月经异常或腹痛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确诊囊肿后,要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或扭转。
3.绝经后女性
影响: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一般不会再形成黄体囊肿。若绝经后发现卵巢囊肿,需高度警惕卵巢肿瘤的可能,因为绝经后卵巢囊肿为恶性的风险相对增加。
注意事项:绝经后女性一旦发现卵巢囊肿,应及时就医,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肿瘤标志物检查、超声造影等,明确囊肿性质,必要时尽早手术治疗,以排除恶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