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分类
房颤可从发作特点和持续时间、病因、心室率三个维度进行分类。按发作特点和持续时间分为阵发性房颤(发作短,7天内多可自行终止,诱因多样,治疗有复律和防复发措施)、长期持续性房颤(超1年有转复愿望,老年常见,治疗先尝试复律,无法转复则控制心率和抗凝)、永久性房颤(超1年放弃转复,老年合并多基础病者多,治疗控制心率和抗凝)、长期永久性房颤(超1年不适合节律控制,高龄多病者多,综合管理基础病并控制心率和抗凝);按病因分为瓣膜性房颤(由心脏瓣膜病引起,中老年人有风湿热病史者多,治疗兼顾瓣膜病)、非瓣膜性房颤(由其他多种原因引起,常见,各年龄段可发生,治疗依病因和类型而定);按心室率分为快速心室率房颤(静息心率超100次/分,年轻或发作初期患者多,需迅速控制心率)、缓慢心室率房颤(静息心率低于60次/分,老年人或用影响心率药物者多,需评估是否装起搏器并调整药物)。
一、按发作特点和持续时间分类
1.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短,通常在7天内能够自行终止,多数患者可在48小时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这类房颤发作较为突然,可频繁发作,也可偶尔发作。常见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对正常的患者,但长期发作可能会导致心房重构,增加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年龄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所上升。生活方式上,过度饮酒、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发作。对于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发作风险会增加。治疗上,急性期可采用药物或电复律,预防复发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2.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患者有转复愿望。此类型房颤心房结构和电生理重构较为明显,自行转复窦性心律的可能性较小。老年患者更为常见,可能与年龄相关的心房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病情。有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的患者易发生。治疗一般先尝试药物或电复律,若无法转复,需控制心室率并进行抗凝治疗。
3.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放弃转复心律的努力。此时心房肌发生了严重的重构,难以恢复正常节律。老年人群居多,尤其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有心力衰竭等严重病史的患者多为此类型。治疗主要是控制心室率和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减少并发症。
4.长期永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且未尝试或不适合进行节律控制策略。这类患者往往基础疾病较多、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转复心律的治疗。多见于高龄且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对改善病情有一定帮助,但效果相对有限。治疗以综合管理基础疾病、控制心室率和抗凝为主。
二、按病因分类
1.瓣膜性房颤:由心脏瓣膜疾病引起,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瓣膜病变会导致心房压力和结构改变,进而引发房颤。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风湿热病史的人群。生活中需注意避免感染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治疗除了控制房颤症状,还需针对瓣膜疾病进行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瓣膜病变。
2.非瓣膜性房颤:除瓣膜疾病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房颤,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此类房颤较为常见,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与发病密切相关。有相关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采取措施控制房颤。治疗方法根据具体病因和房颤类型而定,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
三、按心室率分类
1.快速心室率房颤:心室率较快,通常在静息状态下心室率超过100次/分。患者可出现心慌、气短、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多见于年轻患者或房颤发作初期。情绪激动、运动等因素可使心室率进一步加快。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易出现快速心室率。治疗需迅速控制心室率,可使用药物降低心率,必要时进行电复律。
2.缓慢心室率房颤:心室率较慢,静息状态下心室率低于60次/分。可能与患者存在窦房结功能减退、房室传导阻滞或使用了影响心率的药物有关。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生活中需注意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可能导致头晕、黑矇的情况。治疗需评估是否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以维持合适的心率,同时调整相关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