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分黄疸前期(有发热、乏力等症状,持续121天)、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但黄疸加深,持续26周)、恢复期(黄疸消退,持续2周至4个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分轻度(症状轻或无症状)、中度(症状体征及检查居轻、重度之间)、重度(有明显持续症状及体征);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起病急、进展快、有多种严重并发症)、亚急性重型(起病较急、治疗难、病程长)、慢性重型(在慢性乙肝基础上病情恶化);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孕妇可能母婴传播,老年人病情重恢复慢,有基础疾病者治疗需协调多方面。
一、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1.黄疸前期:起病较缓,约半数患者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逐渐加深等症状。部分患者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类似感冒。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发热较为常见;老年患者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且恢复较慢。有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症状可能更明显,肝脏损伤可能更重。
2.黄疸期: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约于2周内达高峰。可有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肿大。本期持续2-6周。女性在生理期可能因身体处于特殊状态,黄疸症状可能稍重,恢复时间可能稍长。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患者若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恢复会更快。
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轻度慢性乙肝患者如果年龄较小,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但如果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恢复。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患者可能出现较明显的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有一定程度的异常。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影响病情的控制。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功能较差,重度慢性乙肝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三、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
1.急性重型:起病急,病情发展迅猛,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迅速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和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患者常因肝衰竭、严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此型在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发生时,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的差异,预后可能不同,青少年相对恢复能力可能稍强,但如果延误治疗也会有生命危险;老年人则更容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2.亚急性重型:起病较急,黄疸迅速上升,腹水迅速增多,有明显出血倾向。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肝性脑病。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治疗相对困难,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有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治疗效果可能更差。
3.慢性重型:在慢性乙肝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表现。患者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在此基础上病情急剧恶化,出现黄疸迅速加深、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对于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的患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治疗难度更大。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后,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孕妇感染乙肝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胎儿,因此在孕期应进行乙肝相关检查,必要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感染乙肝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较慢,家人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老人遵循治疗方案,注意休息和营养。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乙肝时需要与其他疾病的治疗相互协调,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利于乙肝的治疗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