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腔积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肝硬化患者出现腹腔积液的原因主要有五点:一是门静脉高压,肝硬化使肝内血管床改变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升高,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漏入腹腔形成积液,高危人群及年龄较大者更易出现;二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硬化使肝细胞受损,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积液,营养不良、生理期或孕期女性患者风险更大;三是淋巴液生成过多,肝硬化使肝内淋巴管网破坏,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生成过多渗出至腹腔形成积液,过度劳累者更易引发;四是钠、水潴留,肝硬化使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弱,激素水平升高导致钠、水重吸收增加,肾脏排钠功能受影响,老年及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更突出;五是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肝硬化使内脏动脉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加重钠、水潴留,有消化道出血或脱水情况的患者更易形成积液。此外,还温馨提示肝硬化患者要定期体检,有基础疾病者控制基础疾病,注意饮食,特殊时期及不同年龄段患者要特殊关注。
一、门静脉高压
正常情况下,肝脏的血液循环主要由门静脉和肝动脉提供。当肝硬化发生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内血管床受压、扭曲、变形,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压力升高后,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腔积液。有研究表明,门静脉压力梯度超过12mmHg时,腹腔积液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尤其是长期大量饮酒、患有病毒性肝炎等导致肝硬化的高危人群,更容易出现门静脉高压进而引发腹腔积液。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门静脉高压和腹腔积液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主要场所,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白蛋白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重要物质,当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致使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隙,进而形成腹腔积液。营养不良、长期患病导致身体消耗增加的肝硬化患者,血浆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发生腹腔积液的几率也更大。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或孕期,由于身体生理变化,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若本身患有肝硬化,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腹腔积液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三、淋巴液生成过多
肝硬化时肝内淋巴管网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扭曲、破坏,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淋巴液生成过多。当超过胸导管等淋巴引流的代偿能力时,淋巴液就会从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形成腹腔积液。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过度劳累的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加重淋巴回流的负担,促使淋巴液生成过多而引发腹腔积液。
四、钠、水潴留
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这两种激素在体内的水平升高。醛固酮增多会导致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引起钠、水潴留,加重腹腔积液的形成。同时,肾脏排钠功能也会因肝硬化而受到影响,进一步加重钠、水潴留。老年患者的肾脏功能有所下降,在钠、水潴留方面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有高血压病史的肝硬化患者,本身可能存在钠、水代谢异常,在肝硬化基础上更容易出现钠、水潴留和腹腔积液。
五、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肝硬化时,内脏动脉扩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加。同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进一步加重钠、水潴留。有消化道出血等导致血容量丢失情况的肝硬化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更为明显,腹腔积液形成的可能性也更高。生活中不注意补充水分、经常处于脱水状态的患者,也会加重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促使腹腔积液形成。
温馨提示:对于肝硬化患者,无论年龄、性别如何,都应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腹腔积液等并发症。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在饮食方面,应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但对于有肝性脑病倾向的患者,要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要更加密切关注身体状况。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儿童患者若患有肝硬化,其腹腔积液形成的原因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在治疗和护理上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