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属于什么病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异常,本质是心血管系统的电生理功能异常。其分类按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和异位心律)与冲动传导异常(含生理性传导障碍、病理性传导阻滞和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按心率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病因有心脏本身疾病、全身性因素及其他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药物等。不同人群(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职业人群)各有特点和注意事项。它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多种危害甚至猝死和并发症。诊断依靠症状、病史结合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和非药物治疗,预防关键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基础病并定期体检。
一、心律失常的基本定义与本质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正常情况下,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律有规律地跳动,而当心脏的电活动出现紊乱时,就会导致心律失常。它本质上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涉及心脏的电生理功能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
1.按发生原理分类
冲动形成异常:可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和异位心律(包括被动性异位心律,如逸搏、逸搏心律;主动性异位心律,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传导障碍(如干扰及房室分离)和病理性传导阻滞(如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还有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2.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各种早搏、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三、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
1.心脏本身的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会直接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
2.全身性因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酸碱平衡失调、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发热、感染、中毒等,都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引发心律失常。
3.其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长期熬夜等;药物因素,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此外,外伤、手术、电击等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如有无乏力、气促、心悸等症状。在生活中,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运动和情绪激动。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监测心脏功能。在生活中,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度进行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孕期和更年期,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生理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孕期要定期进行产检,密切关注心脏功能;更年期女性要注意调整心态,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4.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从事高强度工作、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人群,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学会缓解压力,避免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引发心律失常。
五、心律失常的危害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影响全身血液循环。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源性猝死;长期心律失常还可能引发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六、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心电图(包括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等)、心脏电生理检查等进行诊断。
2.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如去除诱因、改善生活方式等)、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非药物治疗(如心脏电复律、导管消融术、植入心脏起搏器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七、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律失常的关键。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暴饮暴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心律失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