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肝损伤的原因
导致肝损伤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药物因素(处方药如红霉素、抗结核药,非处方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草药及保健品如土三七、何首乌等,不同人群使用时肝损伤风险有差异)、病毒感染(嗜肝病毒如甲戊型肝炎病毒,非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特定人群感染后肝损伤可能性大)、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增加酒精性肝病风险,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受影响不同)、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病好发于女性,有家族史人群风险高)、遗传代谢因素(遗传性血色病因铁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因铜代谢障碍引起肝损伤)以及其他因素(肥胖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接触环境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四氯化碳会损害肝脏)。
一、药物因素
1.处方药:许多处方药都可能引起肝损伤,如抗生素中的红霉素、抗结核药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时,其代谢产物可能对肝脏产生直接毒性,或者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脏损伤。有研究表明,使用抗结核药的患者中,约有10%2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老年人由于肝脏代谢功能下降,使用这些药物时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更高。
2.非处方药:常见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在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时,会增加肝损伤的风险。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会在肝脏蓄积,导致肝细胞坏死。儿童的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量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更容易引起肝损伤。
3.中草药及保健品:一些中草药如土三七、何首乌等,以及部分保健品也可能导致肝损伤。土三七中含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具有肝毒性,可引起肝窦阻塞综合征。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产品成分不明确,可能含有损害肝脏的物质。特殊人群如孕妇,在使用中草药和保健品时更需谨慎,因为某些成分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二、病毒感染
1.嗜肝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例如,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炎症。全球约有2.57亿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部分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形成慢性感染。
2.非嗜肝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也可侵犯肝脏,引起肝损伤。这些病毒感染后,除了引起肝脏炎症外,还可能伴有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感染非嗜肝病毒后发生肝损伤的可能性更大。
三、酒精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毒性,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和炎症。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天饮酒折合乙醇量≥40g,女性≥20g,持续5年以上)会增加酒精性肝病的发生风险,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病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但女性由于体内脂肪含量较高,酒精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少量饮酒也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老年人的肝脏对酒精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酒精性肝损伤。
四、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组织而引起的,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肝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肝细胞炎症和坏死。这类疾病好发于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风险较高。
五、遗传代谢因素
1.遗传性血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铁代谢异常,导致体内铁过度蓄积在肝脏等器官,引起肝损伤、肝硬化等。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乏力、关节痛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等。
2.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由于铜代谢障碍,铜在肝脏、大脑等组织中沉积所致。患者可出现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较多,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六、其他因素
1.肥胖: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在肝脏堆积,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和损伤。肥胖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儿童肥胖率的上升也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2.环境毒素: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四氯化碳等,也会对肝脏造成损害。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谷物、花生等食物中,具有强烈的肝毒性,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从事化工、印染等行业的人群,由于职业原因可能接触到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增加了肝损伤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