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可按发生部位和发生机制分类。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包括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按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和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传导阻滞、病理性传导阻滞,病理性传导阻滞又细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
一、按发生部位分类
(一)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多见于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甲亢等情况。在儿童中,不同年龄阶段正常窦性心率范围不同,如新生儿窦性心率可在120160次/分,1岁以内110130次/分等,若超出相应年龄段正常范围且无明确生理诱因时需关注。
2.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可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生理性情况,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等病理性情况。儿童窦性心动过缓需结合年龄判断,如新生儿窦性心率低于100次/分需评估是否存在病理因素。
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在呼吸时可出现快慢变化,一般无临床意义,但在某些心脏疾病或药物影响下也可能出现。
(二)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情绪激动、过量饮酒、吸烟等可诱发。在儿童中,也可能因感染等因素出现房性期前收缩。
2.房性心动过速: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等。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肺心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儿童房性心动过速需警惕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
3.心房扑动:心房呈快速规则的扑动状,频率通常在250350次/分。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
4.心房颤动:心房发生快速而不规则的颤动,频率350600次/分。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非心脏疾病。
(三)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由房室交界区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2.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多由折返机制引起。儿童时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对常见,可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诱发。
(四)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期前收缩:由心室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也可导致。儿童室性期前收缩需排查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感染等因素。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或3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组成的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见于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
3.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呈无序的颤动,是导致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也可见于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情况。
二、按发生机制分类
(一)冲动形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主要与窦房结自律性改变有关。如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可导致窦性心动过速,自律性降低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等。
2.异位心律:除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引起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等均属于异位心律,其发生是由于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异常增高或触发活动等机制导致。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传导阻滞:如干扰性房室分离等,是由于心脏不同部位的不应期不同导致冲动传导出现暂时的异常,一般无病理意义。
2.病理性传导阻滞
窦房传导阻滞: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阻滞。可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心病、心肌病等情况。
房内传导阻滞:心房内冲动传导延迟或阻滞。可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Ⅰ型和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见于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左束支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可见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