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什么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因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等多种原因致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引发的贫血,在新生儿期较常见。病因包括血型不合(如ABO和Rh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血红蛋白病等。临床表现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胎儿水肿等。诊断需询问病史并进行血常规、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鉴定、胆红素测定等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有光照疗法、药物治疗(如用肝酶诱导剂、免疫球蛋白)、换血疗法等,针对其他病因的还需相应治疗。特殊人群如早产、低体重等新生儿病情更复杂,治疗中需密切监测指标、调整方案,有家族遗传病史的要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光照疗法时要保护皮肤,用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观察不良反应。
一、定义
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血红蛋白病等多种原因,导致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引起的贫血。该病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严重时会影响新生儿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病因
1.血型不合:这是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常见的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ABO血型不合多发生在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的情况下;Rh血型不合则多见于母亲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当胎儿红细胞上的抗原与母亲体内的抗体结合,会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的红细胞被破坏。
2.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这些疾病会使红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红细胞变得脆弱,容易被破坏。
3.红细胞酶缺陷: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由于红细胞内缺乏该酶,红细胞在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发生破裂溶血。
4.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等,因血红蛋白的结构或合成异常,使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受到影响,容易被破坏。
三、临床表现
1.黄疸:大多数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3天出现黄疸,且黄疸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大量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导致皮肤和巩膜黄染。
2.贫血:患儿可表现为面色苍白,随着贫血加重,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喂养困难等症状。严重贫血还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
3.肝脾肿大:由于红细胞破坏后,大量的红细胞碎片在肝脏和脾脏被处理,可引起肝脾代偿性肿大。
4.胎儿水肿:多见于病情严重的Rh血型不合溶血病,胎儿在宫内就可能出现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导致全身水肿,出生时可见胎儿皮肤苍白、水肿,胸腹腔积液等。
四、诊断
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母亲的血型、既往妊娠史、输血史等情况,以及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和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血型鉴定:确定母婴的血型,判断是否存在血型不合。
抗体筛查和鉴定:检测母亲和新生儿血清中的血型抗体,有助于明确病因。
胆红素测定:检测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了解黄疸的程度。
五、治疗
1.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使胆红素发生结构变化,变成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而可以通过尿液和胆汁排出体外。光照疗法安全有效,副作用相对较少。
2.药物治疗:可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能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还可使用免疫球蛋白,通过阻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3.换血疗法:对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尤其是出现胎儿水肿、严重贫血或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时,需要进行换血疗法。换血可以去除患儿体内的致敏红细胞、抗体和过多的胆红素,纠正贫血,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4.其他治疗:对于由其他病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如红细胞膜缺陷、红细胞酶缺陷等,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补充缺乏的酶、脾切除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低体重、合并其他疾病等特殊新生儿,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胆红素等指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暖、合理喂养,保证患儿的营养和水分摄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新生儿,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此外,由于新生儿皮肤娇嫩,在进行光照疗法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避免皮肤损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