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劳累性心绞痛
劳累性心绞痛是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类型,由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致发作性胸痛等表现,诱因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有关,诊断可通过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治疗,一般治疗需改善生活方式控基础病,药物有硝酸酯类等,血运重建适用于药物效果不佳且病变严重者,手术选择综合多因素。
一、劳累性心绞痛的定义
劳累性心绞痛是稳定型心绞痛的典型类型,是由于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出现心绞痛症状。
(一)诱发因素
通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饱食、寒冷、吸烟等情况诱发。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劳累性心绞痛;性别上,绝经前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发病风险逐渐接近男性;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管内皮易受损、血脂代谢异常等因素,患劳累性心绞痛的概率也会升高;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患病风险。
二、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对于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等,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症状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疼痛部位不典型,且可能伴有胃肠道不适等表现;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可能较轻或不明显,但心肌缺血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可能更易被掩盖,需要更细致的监测。
三、劳累性心绞痛的诊断方法
(一)心电图检查
静息时心电图大部分患者正常,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48小时心电图,可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现症状时对应的心电图改变有助于诊断。
(二)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让患者增加运动量(如平板运动或踏车运动),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若运动中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2分钟为阳性,提示存在冠状动脉病变。但对于老年人、有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不适用。
(三)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情况。能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在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中,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如心功能、肝肾功能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该检查。
四、劳累性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患者需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调整饮食结构,控制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对于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这些基础疾病,如严格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将血脂控制在合适水平(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严格控制血糖等。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症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发挥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地尔硫卓等),可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不同年龄、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谨慎,例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需调整药物剂量;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
(三)血运重建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血运重建治疗。但手术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如高龄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手术获益与风险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