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什么
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早搏,它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各自有不同发生机制、人群差异及影响;其他常见心律失常还包括心房颤动和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升高,可致心功能下降等,窦性心动过速可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心律失常主要靠心电图等检查诊断,治疗需个体化。
一、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搏
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一)房性早搏
1.发生机制:心房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心脏搏动。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生理性因素,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等。
2.人群差异及影响:在一般人群中,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约60%的人会有房性早搏发生。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人,房性早搏通常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可能会引起心悸等不适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房性早搏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一种信号,需要密切关注原发疾病的治疗。例如,在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逐渐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房性早搏,且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其基础疾病情况来决定治疗策略。
(二)房室交界性早搏
1.发生机制:房室交界区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搏动。其诱因与房性早搏类似,也可由生理性因素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都可能诱发房室交界性早搏。
2.人群差异及影响: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与房性早搏有一定相似性,一般人群中也较为常见。对于健康人,房室交界性早搏通常临床意义不大,但如果存在基础心脏疾病,如心肌炎等,房室交界性早搏可能提示心肌受损等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心脏状况。在儿童群体中,若出现房室交界性早搏,需要考虑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等情况,因为儿童的心脏发育尚不完善,一些先天性因素更容易影响心脏的电活动。
(三)室性早搏
1.发生机制:心室肌内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发心脏提前搏动。室性早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生理性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病理性因素可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
2.人群差异及影响:在一般人群中,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也较高。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若早搏数量较少,通常预后较好,但可能会有心悸、胸闷等不适;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能提示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关注早搏情况。在老年人群中,由于心脏退行性变等原因,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需要特别注意与其他心脏疾病的鉴别诊断,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早搏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其他常见心律失常简介
(一)心房颤动
1.发生机制:心房失去正常有规律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房重构、心脏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多种因素有关。
2.人群差异及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老年人群中,心房颤动较为常见,其可导致心功能下降,增加卒中的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比正常人高5倍左右)。对于不同性别,一般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生,但在一些基础疾病的关联上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
(二)窦性心动过速
1.发生机制: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也可由病理性因素导致,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
2.人群差异及影响:在不同人群中均可出现,对于健康人,运动等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是暂时的,去除诱因后可恢复正常;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以控制心率,否则长期的窦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在儿童群体中,发热等感染性疾病容易引起窦性心动过速,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和心率变化,及时处理原发疾病。
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治疗原则有所不同,对于有症状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