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的详细步骤
剖宫产手术包含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术前需对产妇全面评估、清洁皮肤、进行肠道和导尿管准备并选择合适麻醉;手术步骤有切开腹壁、打开子宫、娩出胎儿和胎盘、缝合子宫和腹壁;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护理伤口、促进子宫收缩、管理饮食、鼓励早期活动和母乳喂养;特殊人群中,高龄产妇术后恢复慢、易有并发症,肥胖产妇手术及术后伤口问题风险高,有基础疾病产妇需继续治疗并监测指标,瘢痕子宫产妇再次手术风险增加,均需密切关注相应情况并及时处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医生会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测量生命体征、评估心肺功能、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了解产妇的既往病史、过敏史等。对于有特殊病史,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产妇,需要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年龄较大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可能降低,更需要仔细评估。产妇在术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2.皮肤准备:清洁腹部皮肤,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
3.肠道准备:术前禁食68小时,禁水4小时,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4.放置导尿管:术前会为产妇放置导尿管,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损伤膀胱。
5.麻醉:根据产妇及胎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常见的有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麻醉医生会在术前与产妇沟通,告知麻醉的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
二、手术步骤
1.切开腹壁:产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耻骨联合上方横行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长度约1015cm。逐层切开筋膜、肌肉,进入腹腔。对于肥胖的产妇,手术难度可能会增加,需要更加小心操作。
2.打开子宫:进入腹腔后,探查子宫位置、大小及胎儿情况。在子宫下段做一横切口,先切开一小口,然后用手术刀或手指向两侧延长切口,长度约1012cm。注意避免损伤胎儿。
3.娩出胎儿:刺破羊膜,吸净羊水。术者用手进入子宫腔内,握住胎儿头部或臀部,将胎儿缓慢娩出。胎儿娩出后,立即清理呼吸道,刺激新生儿啼哭,使其建立自主呼吸。如果胎儿较大、胎位异常或存在其他困难情况,可能需要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协助娩出。
4.娩出胎盘:胎儿娩出后,轻轻牵拉脐带,同时按摩子宫,促使胎盘剥离。当胎盘完全剥离后,将胎盘及胎膜完整娩出。检查胎盘及胎膜是否完整,如有残留,需要及时清理。
5.缝合子宫:用可吸收线逐层缝合子宫切口,先缝合子宫肌层,再缝合浆膜层。缝合要严密,避免出血和漏液。
6.缝合腹壁:清理腹腔,检查有无出血点并止血。逐层缝合腹壁各层组织,包括筋膜、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
三、术后处理
1.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阴道出血情况。
2.伤口护理:保持腹部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促进子宫收缩:术后使用宫缩剂,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4.饮食管理:术后禁食6小时后,可逐渐进食流食,如米汤、藕粉等,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过渡到半流食和普通饮食。鼓励产妇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促进身体恢复。
5.早期活动:术后鼓励产妇早期床上活动,如翻身、抬腿等,24小时后可下床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同时也有助于恶露排出。
6.母乳喂养:鼓励产妇尽早开始母乳喂养,促进乳汁分泌,增进母婴感情,同时有利于子宫收缩和恢复。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高龄产妇:年龄超过35岁的高龄产妇,身体机能下降,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术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情况,加强营养支持,适当延长住院时间,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鼓励早期活动,但要注意活动量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2.肥胖产妇:肥胖产妇手术难度较大,术后伤口感染、脂肪液化的风险增加。术后要特别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如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同时,要控制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体重恢复。
3.有基础疾病的产妇: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产妇,术后要继续治疗基础疾病,密切监测相关指标。例如,糖尿病产妇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影响伤口愈合;心脏病产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心脏负担过重。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4.瘢痕子宫产妇:有剖宫产史或其他子宫手术史的瘢痕子宫产妇,再次剖宫产时,手术风险增加,如子宫破裂、粘连等。术后要密切观察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出血情况,如有异常腹痛或阴道大量出血,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