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睾丸鞘膜积液
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是指双侧睾丸鞘膜腔内积聚液体超过正常量形成囊肿。其病因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由炎症、外伤、肿瘤、全身性疾病等引发。症状有阴囊坠胀感、增大、疼痛(继发感染时)及透光试验阳性。诊断靠体格检查、超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包括观察等待(适用于婴儿)、穿刺抽液(临时处理)、手术治疗(鞘膜翻转术、开窗术等)。不同特殊人群,如婴儿、老年人、有生育需求人群,在治疗和护理时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双侧睾丸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积液是指睾丸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内有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衡,分泌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双侧睾丸鞘膜积液即双侧睾丸鞘膜腔内都出现这种液体异常积聚的情况。
二、病因
1.原发性病因:病因不明,可能与鞘膜的淋巴系统发育延迟有关,导致鞘膜分泌与吸收功能失衡。原发性鞘膜积液多为慢性过程,积液量相对稳定。
2.继发性病因
炎症: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刺激,可使鞘膜分泌增加,导致积液形成。例如附睾炎时,炎症介质释放,促使鞘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
外伤:阴囊部位的外伤,如撞击、挤压等,损伤鞘膜,引起局部出血、渗出,进而形成鞘膜积液。
肿瘤:睾丸、附睾的肿瘤可能影响鞘膜的正常功能,导致鞘膜积液。例如睾丸肿瘤细胞可分泌一些物质,干扰鞘膜的液体代谢。
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可引起全身水钠代谢紊乱,导致阴囊鞘膜腔也出现液体积聚。
三、症状
1.阴囊坠胀感:患者常自觉阴囊有坠胀不适,程度轻重不一,站立或活动后症状可能加重,平卧休息后稍有缓解。
2.阴囊增大:双侧阴囊逐渐增大,表面光滑,触之有囊性感。积液量较多时,阴囊增大明显,可影响患者的行走及日常生活。
3.疼痛: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如果积液继发感染,可出现阴囊红肿、疼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股沟区。
4.透光试验阳性:用手电筒从阴囊底部向上照射,积液的阴囊呈橙红色均质的半透明状,此为鞘膜积液的典型体征之一,但如果鞘膜增厚或积液中有出血等情况,透光试验可能阴性。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了解阴囊内肿物的大小、质地、边界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为鞘膜积液。同时检查双侧睾丸、附睾能否触及,以排除其他阴囊内病变。
2.超声检查:是诊断睾丸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积液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睾丸、附睾的结构,有助于与腹股沟斜疝、睾丸肿瘤等疾病鉴别。超声下鞘膜积液表现为睾丸周围的无回声区。
3.实验室检查:对于怀疑有感染等病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了解是否存在炎症。若怀疑全身性疾病导致的鞘膜积液,还可能进行肾功能、心功能等相关检查。
五、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一般建议观察至12岁。在此期间,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情况。
2.穿刺抽液: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作为手术前的临时处理措施。通过穿刺针将鞘膜腔内的积液抽出,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且有感染等风险。
3.手术治疗
鞘膜翻转术:是治疗睾丸鞘膜积液最常用的手术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鞘膜积液。手术将多余的鞘膜切除后,翻转缝合,使鞘膜的分泌减少,促进吸收。
鞘膜开窗术:通过在鞘膜上开一个窗口,使鞘膜内的液体能够引流出来,达到治疗目的,相对创伤较小,但也有一定复发可能。
交通性鞘膜积液还需要在内环口处高位结扎鞘状突,以防止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腔。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对于婴儿双侧睾丸鞘膜积液,家长应注意观察阴囊大小变化,避免外力碰撞阴囊。如果积液短期内迅速增大、阴囊皮肤红肿或婴儿出现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等待观察期间,不要盲目使用一些民间偏方,以免延误病情。由于婴儿皮肤娇嫩,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在考虑手术治疗时,需充分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手术利弊。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控制血糖在合理范围,改善心肺功能等,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切口护理,预防感染,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避免因手术应激等因素导致基础疾病加重。
3.有生育需求人群:对于有生育需求的男性患者,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穿刺抽液,都要注意对睾丸功能的保护。手术操作应尽量精细,避免损伤睾丸血供及生精组织。术后要定期复查精液质量,了解生育功能恢复情况。如果因鞘膜积液导致睾丸长期受压,可能影响生精功能,应及时治疗,避免对生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