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术前应该注意什么
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需从评估与监测、一般准备、药物管理、心理准备四方面进行准备。评估与监测包括详细心肺功能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气分析等)及凝血功能监测;一般准备涉及保证充足休息、适当活动及低盐易消化饮食;药物管理需明确现有药物并评估对手术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病情或影响安全的药物;心理准备要对存在焦虑恐惧等情绪的患者进行疏导,根据不同年龄等特点采取相应方式帮助患者调整情绪。
一、评估与监测方面
1.心肺功能评估
需进行详细的心肺功能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心脏超声可准确评估肺动脉压力、右心室大小及功能等。例如,通过心脏超声测量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了解右心功能状况,这对于判断患者能否耐受手术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心肺功能的评估标准略有差异,儿童的心肺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需结合儿童特定的生长发育阶段来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更要细致评估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因为既往病史可能会影响当前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手术耐受性。
还应进行血气分析,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血气分析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能反映患者的呼吸功能状态,若患者存在低氧血症,需进一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氧合,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2.凝血功能监测
肺动脉高压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需监测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手术中及术后出血的风险,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前需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例如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等治疗,以将凝血功能调整至相对正常的范围,保障手术安全。不同年龄患者的凝血功能特点不同,儿童的凝血系统相对成人更脆弱,在监测和处理凝血功能异常时需更加谨慎。
二、一般准备方面
1.休息与活动
术前应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肺动脉高压患者,过度活动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应根据患者的体力情况适当安排活动量,以不引起明显气促、心悸等症状为宜。例如,轻度活动后无不适的患者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耐受程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协助控制活动量,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活动。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曾因肺动脉高压出现过活动后不适的情况,更要严格限制活动量,遵循个体化的休息与活动方案。
2.饮食
术前饮食应遵循低盐、易消化的原则。低盐饮食有助于减轻心脏负荷,因为过多的钠盐摄入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易消化的饮食可减少胃肠道不适,避免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压增加而影响心肺功能。例如,可多食用蔬菜、水果、优质蛋白等食物。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易消化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合适的食物种类和质地。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合并胃肠道疾病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需在饮食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调整,遵循专科医生的饮食建议。
三、药物管理方面
1.现有药物的使用
术前需明确患者正在使用的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并评估其对手术的影响。例如,一些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可能会影响凝血功能或心血管系统等。但一般仅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名称及种类等基本信息,由医生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使用方案。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对手术的影响也各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来决定术前药物的使用调整。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肺动脉高压,药物的使用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保障孕妇手术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2.药物禁忌
术前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肺动脉高压或影响手术安全的药物。例如,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需避免使用。同时,要告知医生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情况,以防止发生药物过敏等不良事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其药物禁忌可能更为复杂,如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某些药物的使用需格外谨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来调整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四、心理准备方面
1.情绪调整
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情绪,需进行心理疏导。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向其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等相关情况,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通过游戏、安抚等方式来缓解其紧张情绪,家长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安抚作用。有特殊病史或心理特征的患者,如曾经历过手术失败等不良事件的患者,更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疏导,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