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经粪口途径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其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多样,流行特征因地区而异。临床表现有潜伏期,分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和重型肝炎。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为主,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和儿童感染后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已有疫苗可接种。
一、戊型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即病毒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进入人体。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是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潜伏期后期及急性期患者粪便排毒量最大,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感染。如一些地区因水源被污染可导致戊型肝炎的暴发流行。也可通过输血、母婴传播等其他途径传播,但相对少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老年人、孕妇、慢性肝病患者等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
4.流行特征:戊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均有流行,可呈散发或暴发流行。在发展中国家,戊型肝炎多为水源性暴发流行;在发达国家,多为散发,主要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有关。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29周,平均40天。
2.急性黄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但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并有压痛及叩击痛。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至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3.急性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等,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升高。
4.重型肝炎:较少见,但病情凶险,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出血倾向、肝性脑病等表现,病死率较高。
四、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前是否有不洁饮食史、饮用生水史,是否到过戊型肝炎流行区等。
2.临床表现: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肝脏肿大并有压痛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EVIgM和抗HEVIgG,抗HEVIgM阳性提示近期感染;还可检测血清ALT、AST等肝功能指标,了解肝脏损伤情况。病毒核酸检测可检测血液或粪便中的HEVRN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毒复制情况。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供应,避免饮酒和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可使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以减轻肝脏炎症,促进肝细胞修复。对于重型肝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或肝移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后病情相对较重,恢复较慢。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肝功能等指标。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2.孕妇:孕妇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后,尤其是妊娠晚期,病情往往较重,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还可能出现重型肝炎,危及孕妇生命。因此,孕妇一旦确诊,应及时住院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和胎儿情况。在治疗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3.慢性肝病患者:慢性肝病患者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后,可使原有肝病病情加重,甚至诱发肝衰竭。应积极治疗戊型肝炎,同时继续治疗原有的肝病。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4.儿童:儿童感染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要注意休息和营养。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降温等。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七、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戊型肝炎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患者的粪便、排泄物等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水源管理,保证饮用水安全,避免饮用生水。注意食品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尤其是生冷食物。加强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已有戊型肝炎疫苗,可对易感人群进行接种,以预防戊型肝炎的感染。对于到戊型肝炎流行区旅行或工作的人员,可考虑接种疫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