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产后检查有哪些项目
剖宫产产妇产后检查涵盖多个方面,身体一般状况检查包括血压、体重、血常规、尿常规,可反映心血管状态、身体恢复和营养状况、排查贫血感染及泌尿系统等问题;妇科检查涉及盆腔超声、妇科内诊、盆底功能检查,能观察子宫恢复及附件情况、检查阴道宫颈等病变、评估盆底肌肉功能;伤口检查包括腹部伤口和会阴伤口,查看愈合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盆底肌功能有专项精确检查,可制定康复方案;心理健康评估能筛查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并给予干预。高龄、有糖尿病史、肥胖等特殊产妇需重点关注特定指标,所有产妇都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习惯促进恢复。
一、身体一般状况检查
1.血压:测量血压能够反映产妇的心血管系统状态。产后血压异常,可能暗示着产妇存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后遗症、心血管疾病等问题。例如,如果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需要进一步排查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体重:产后监测体重变化,可以了解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以及营养状况。体重变化过快可能提示存在异常,如过轻可能是营养摄入不足或有其他消耗性疾病;过重则可能与产后活动量少、营养过剩等因素有关。
3.血常规: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评估产妇是否有贫血及感染等情况。剖宫产手术过程中会有一定量的失血,如果产后血红蛋白水平较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需要及时补充铁剂等进行治疗;白细胞异常升高,则可能表示身体存在感染病灶,需进一步检查感染部位并进行抗感染治疗。
4.尿常规:可以检查尿液中是否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情况,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肾脏损害等问题。若尿蛋白呈阳性,可能提示肾脏功能受损,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并治疗。
二、妇科检查
1.盆腔超声:用于观察子宫的大小、形态、恢复情况,以及宫腔内是否有残留组织。剖宫产术后,子宫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至孕前状态,如果超声显示子宫复旧不良,或者宫腔内有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可能需要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排出残留物,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清宫。同时,还可以检查双侧附件(卵巢和输卵管)是否有异常肿物等情况。
2.妇科内诊:医生通过双合诊(用手触摸阴道、宫颈、子宫和双侧附件)来检查阴道、宫颈、子宫和双侧附件的情况。检查阴道壁的恢复情况,是否有裂伤未愈合、囊肿等;查看宫颈是否光滑,有无炎症、息肉等病变;触摸子宫的大小、位置、质地和活动度,判断子宫恢复是否正常;还能检查双侧附件区是否有压痛、肿物等,排查附件是否有炎症或其他疾病。
3.盆底功能检查:剖宫产虽然避免了胎儿经过产道对盆底的直接挤压,但妊娠过程中子宫的增大也会对盆底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通过盆底肌力评估等检查,了解盆底肌肉的功能状况。如果发现盆底肌肉松弛,可能导致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问题,需要进行盆底康复治疗,如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等。
三、伤口检查
1.腹部伤口:查看剖宫产腹部切口的愈合情况,包括切口是否干燥、有无红肿、渗液、裂开等。如果切口出现红肿、疼痛明显或有渗液,可能是切口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清创、消毒等处理,并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一段时间,还要观察切口瘢痕的增生情况,对于瘢痕体质的产妇,可能瘢痕增生比较明显,可以根据情况使用一些祛疤药物进行改善。
2.会阴伤口(如有侧切或撕裂):检查会阴伤口的愈合情况,观察有无肿胀、疼痛、血肿等。会阴部位神经丰富,感觉敏锐,如果伤口愈合不佳,产妇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影响正常生活。要保持会阴清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四、盆底肌功能检查
除了上述在妇科检查中提及的评估盆底肌力外,还可以进行盆底肌生物电反馈、压力测定等专项检查。这些检查更加精确地了解盆底肌的收缩力、协调性等,以便针对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情况的产妇,更应重视盆底功能检查,因为这些因素会加重盆底肌肉的负担,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五、心理健康评估
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加上照顾新生儿的压力、家庭关系等因素,容易出现产后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了解其情绪状态。如果发现产妇有情绪低落、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抑郁倾向,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治疗。
对于高龄剖宫产产妇(年龄≥35岁),身体机能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更高,在上述各项检查中应更加仔细关注身体的各项指标变化,对血压、血糖等的监测可能要更频繁一些。有糖尿病史或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产后还需要特别关注血糖的恢复情况,进行血糖监测,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对于肥胖的产妇,除了关注产后体重的下降情况,还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同时,所有剖宫产产妇产后都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和生活习惯,促进身体的全面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