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凝血功能障碍怎么办
热射病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包括监测与评估(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观察出血表现)、病因治疗(降低核心体温、纠正循环衰竭、改善组织灌注)、凝血因子补充与支持治疗(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预防并发症(预防感染、多器官功能支持)等环节,需综合考虑不同年龄、病史患者的特点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监测与评估
1.凝血指标监测
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凝血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可反映血小板的数量情况,正常血小板计数约为(100300)×10?/L,若低于50×10?/L则有出血风险;PT正常参考值为1113秒,APTT正常参考值为2535秒,PT和APT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功能异常;纤维蛋白原正常参考值为24g/L,其水平变化也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不同年龄人群的凝血指标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凝血指标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例如儿童的PT和APTT较成人可能稍长。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凝血功能障碍相关疾病,其凝血指标基础值不同,监测时需结合既往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出血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等出血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出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需更细致观察皮肤黏膜情况;女性在生理期可能会影响对出血表现的判断,需结合病史综合分析。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饮酒、服用某些特殊药物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在评估时也需考虑这些因素对患者凝血状况的影响。
二、病因治疗
1.降低核心体温
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升高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迅速采取措施降低核心体温。可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物理降温包括体表降温,如用湿毛巾擦拭患者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也可使用冰袋冷敷;还可进行体内降温,如胃内灌洗、膀胱灌洗等。药物降温可选用[具体退热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不恰当的退热药物,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降低体温。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心功能不全患者,在降温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心功能变化,防止因快速降温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2.纠正循环衰竭
热射病患者常伴有循环衰竭,需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通过快速补液纠正休克,可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补液过程中需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不同年龄患者对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耐受不同,儿童补液需更加谨慎,防止出现循环负荷过重;对于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补液时要密切关注心脏功能,避免诱发心力衰竭。
3.改善组织灌注
保证组织灌注是改善凝血功能的重要环节。可通过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来改善组织灌注,如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维持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注意药物对不同年龄和病史患者的影响,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某些血管活性药物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
三、凝血因子补充与支持治疗
1.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当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因子缺乏,PT或APTT明显延长时,可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含有所有的凝血因子,能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输注时需注意输注速度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调整输注量。不同年龄患者的输注剂量有所不同,儿童输注量需按体重计算;对于有输血相关病史的患者,需提前评估输血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2.血小板输注
若患者血小板计数过低(如低于20×10?/L)且有明显出血倾向,需输注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时要注意血小板的配型和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输注后的反应,如有无过敏等情况。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血小板输注需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确保输注过程安全。
3.其他支持治疗
维持患者的内环境稳定,包括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和电解质紊乱等。例如,当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适当补充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当出现低钾或高钾血症时,需及时调整电解质水平,保证内环境稳定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改善。对于有基础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内环境调整过程中需更加谨慎,防止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四、预防并发症
1.感染预防
热射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需加强患者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翻身防止压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对留置导管的护理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感染预防措施有所不同,儿童要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清洁护理,避免交叉感染;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呼吸道护理,防止肺部感染。
2.多器官功能支持
密切监测患者的重要脏器功能,如肝、肾、肺等功能变化。当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迹象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例如,对于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可采用肾脏替代治疗等方法;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给予机械通气支持等。在支持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和病史患者的器官功能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