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如何分类
心律失常的分类有按发生原理和按发生时心率快慢两种方式。按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过缓、不齐、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以及异位心律如逸搏与逸搏心律、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等)和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的干扰及房室分离,病理性的窦房、房内、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以及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的预激综合征);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此外,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基础疾病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强调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方式,还建议所有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一、按心律失常发生原理分类
1.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休克、心肌缺血、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的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窦性心律不齐常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窦性停搏常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者;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还可见于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见于老年人,主要由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和功能减退引起,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异位心律:被动性异位心律,如逸搏与逸搏心律,常见于窦房结自律性减低或二度以上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时,以及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运动、焦虑等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主动性异位心律,如期前收缩,可发生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动过速可由折返机制、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引起,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扑动与颤动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
2.冲动传导异常
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常见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病理性: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手术、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其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二度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是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患者大多无其他心脏异常征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男性居多。
二、按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
期前收缩:包括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也可由心内外疾病引起,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
心动过速: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已如上述。室上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冠心病、心肌病患者。
扑动与颤动:包括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也可由严重缺氧、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电击伤等引起。
2.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病因及临床特点如上述。
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因主要为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症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心悸、胸闷等症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症状较严重,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
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阻滞、左束支阻滞、左前分支阻滞、左后分支阻滞,常见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右束支阻滞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左束支阻滞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老年人可能因身体机能下降、多有基础疾病,发生心律失常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耐受性较差,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定期体检,密切关注心脏状况。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有关,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有无心悸、胸闷、乏力等不适,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孕期应定期进行产检,包括心电图检查,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人群,心律失常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遵医嘱治疗。在生活方式上,所有人都应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