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何诊断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从多方面综合判断。临床表现上,患者有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等,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还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出血倾向等,病史询问要关注基础疾病、感染史、肿瘤病史及职业生活方式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升高、血小板可能减少)、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血清学检查(胆红素、LDH等异常)、尿液检查(尿潜血阳性等);特殊检查有骨髓穿刺(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和影像学检查(观察肝脾、肾脏等情况);鉴别诊断要与其他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及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如缺铁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区分,同时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患者诊断有不同注意事项,患者需积极配合提供信息。
一、临床表现诊断
1.症状观察: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慌、气短等,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导致携氧能力下降所致。不同年龄段对这些症状的耐受和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哭闹不安;老年人可能原有心肺疾病,症状会更明显且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原有疾病加重。同时,患者可能有皮肤和巩膜黄染,这是因为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胆红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引起黄疸。此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倾向,这与微血管病变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的情况。
2.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病史至关重要。询问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微血管病变,进而引发溶血性贫血。了解近期是否有感染史,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触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损伤微血管。对于有肿瘤病史的患者,肿瘤细胞可能释放促凝物质,导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溶血。职业和生活方式也需要关注,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毒物,如苯、铅等,可能损伤微血管和红细胞。
二、实验室检查诊断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诊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基础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提示贫血存在。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这是因为骨髓为了代偿红细胞的破坏,会增加红细胞的生成,释放更多的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反映了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血小板消耗。不同年龄段的血常规正常参考值有所不同,在判断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
2.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是诊断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检查手段。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破碎红细胞,如盔形红细胞、三角形红细胞等,这些异常形态的红细胞是微血管内红细胞受到机械性损伤的特征性表现。同时,还可以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有助于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3.血清学检查: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通常会升高,它是反映红细胞破坏程度的敏感指标。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升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这也是溶血的重要证据。此外,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异常,因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常伴有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4.尿液检查:尿潜血阳性,但显微镜下无红细胞或仅有少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尿,这是由于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所致。尿胆原和尿胆红素也可能出现异常,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溶血的情况。
三、特殊检查诊断
1.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情况。在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骨髓象通常表现为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这是骨髓对贫血的代偿反应。同时,还可以观察骨髓中是否存在其他异常细胞,排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对于儿童患者,骨髓穿刺需要更加谨慎,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方法,减少患儿的痛苦。
2.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脾脏的大小和形态,了解是否有肝脾肿大。对于怀疑有肾脏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肾脏超声或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四、鉴别诊断
1.与其他溶血性贫血鉴别: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会出现贫血和溶血的表现,但血涂片一般无破碎红细胞,且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通常为阴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有家族史,血涂片可见大量球形红细胞,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破碎红细胞不同。
2.与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鉴别: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降低,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有溶血的相关表现,如破碎红细胞、血清胆红素升高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骨髓红系增生活跃。
温馨提示:对于孕妇患者,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检查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安全的检查方法。儿童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做好安抚工作,避免因哭闹不配合影响检查结果。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时要全面综合考虑,避免漏诊和误诊。同时,所有患者在诊断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如实提供病史和症状信息,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