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心律失常有哪些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四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其定义、症状、病因、高危人群和生活诱因等,还针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和有基础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儿童关注先天性疾病表现并保证健康生活,老年人保持健康方式并注意保暖,孕妇注意休息和产检,有基础疾病患者积极治疗并定期复查。
一、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肌传导系统或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钟。根据发作时间可分为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和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秒)。室速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慌、胸闷、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如果室速持续时间较长或心室率过快,会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一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是室速常见的病因。此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药物中毒(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先天性长QT综合征等也可能诱发室速。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发生室速的风险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室速发作时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在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增加室速发作的几率。
二、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指心室肌发生快速、无序的颤动,心脏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无法将血液泵出,导致血液循环停止。患者会迅速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治疗,将在数分钟内死亡。心室颤动常见于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终末期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触电、溺水等也可能引发心室颤动。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的老化,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心室颤动的可能性也会增加。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心脏的电稳定性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心室颤动。
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的振幅和波峰方向呈周期性改变,围绕等电位线扭转。发作时患者可出现晕厥、抽搐等症状,严重时可进展为心室颤动而导致死亡。它的发生与心肌细胞复极异常有关,常见病因包括先天性长QT综合征、药物(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等)所致的QT间期延长、严重的心动过缓、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低血镁)等。儿童和青少年如果患有先天性长QT综合征,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较高。女性的QT间期相对男性较长,在使用某些可能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可能性更大。生活中过度节食导致电解质失衡、长期服用某些特定药物的人群也需要警惕这种心律失常。
四、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的激动完全不能传导至心室,心房和心室各自独立活动。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黑矇、晕厥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阿斯综合征发作,即由于心排血量突然减少引起的急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抽搐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传导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心肌炎等。老年人由于心脏传导系统的老化和纤维化,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概率较高。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这种心律失常。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过度劳累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此外,一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等有关。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随访。
2.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和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后预后较差。家属应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醒他们按时服药、定期体检。老年人自身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等。在季节交替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心律失常。如果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较大,心脏负担加重,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也会增加。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产检,包括心电图检查。如果在孕期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糖尿病等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在生活中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