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降尿酸治疗
高尿酸血症降尿酸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控制在合适范围,非透析患者一般<360μmol/L,有痛风石等情况者<300μmol/L。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整(限制高嘌呤、增加低嘌呤等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控制体重;药物治疗有促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注意肾功能等)和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注意过敏等风险);特殊人群降尿酸治疗需注意,老年患者要谨慎选药并监测,女性患者不同生理阶段需考量,儿童患者优先非药物干预,有痛风石等患者降尿酸时防急性发作并监测相关变化。
一、降尿酸治疗的目标
高尿酸血症降尿酸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非透析患者建议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μmol/L,对于有痛风石、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情况的患者,建议控制在<300μmol/L。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大量研究发现,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合适范围有助于减少痛风发作、降低尿酸盐结晶在肾脏等器官的沉积风险等。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长期维持血尿酸在目标范围内的患者,痛风复发的频率显著降低。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饮食调整
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猪肝、牛肝等)、部分海鲜(沙丁鱼、凤尾鱼等)、浓肉汤等会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应严格限制摄入。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的人群,血尿酸升高的概率及幅度均明显高于饮食中高嘌呤食物摄入少的人群。
增加低嘌呤食物及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低嘌呤食物如大部分蔬菜(白菜、黄瓜等)、水果(苹果、梨等)、全谷物等,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及肠道正常功能,对血尿酸的控制有一定帮助。同时,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等还具有一定的促进尿酸排泄作用,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人群血尿酸水平相对更低。
2.适度运动
适当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长(如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从而促进尿酸的排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的整体代谢状况,多项针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运动干预研究表明,坚持规律运动的患者血尿酸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需要注意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剧烈运动导致乳酸生成增加,反而竞争抑制尿酸排泄。对于肥胖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运动结合控制饮食在降尿酸方面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
3.控制体重
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健康的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有助于改善尿酸代谢。研究发现,体重减轻5%10%,可使血尿酸水平明显降低。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减轻体重是降尿酸治疗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
三、药物治疗
1.促尿酸排泄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来降低血尿酸水平,例如苯溴马隆等。但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对于肾小球滤过率<20ml/min的患者一般不建议使用,因为此类患者使用促尿酸排泄药物可能效果不佳且增加肾脏负担。同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大量饮水,保证尿液充足,以减少尿酸在泌尿系统形成结石的风险。
2.抑制尿酸生成药物
别嘌醇是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药物,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的生成。但别嘌醇存在一定的过敏风险,尤其是汉族人群中携带HLAB5801基因的患者发生严重超敏反应的风险较高,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非布司他也是一种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相较于别嘌醇,其引起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低,适用于不能耐受别嘌醇或别嘌醇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但需要注意其对心血管系统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在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患者中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四、特殊人群的降尿酸治疗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尿酸血症患者,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促尿酸排泄药物可能不适合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而抑制尿酸生成药物的剂量也需要根据肾功能进行调整。同时,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尿酸水平、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患者不同。
2.女性患者
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如青春期、育龄期、更年期等,尿酸代谢可能有所不同。育龄期女性在使用降尿酸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部分降尿酸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用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权衡治疗的利弊。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尿酸代谢也可能发生改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降尿酸治疗方案。
3.儿童高尿酸血症患者
儿童高尿酸血症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谨慎处理。非药物干预是儿童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基础,包括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高嘌呤食物,控制体重等。药物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要非常谨慎,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病情需要时才考虑使用药物,且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药物耐受性等。
4.有痛风石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
这类患者往往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不佳,除了进行上述的降尿酸治疗外,还需要关注痛风石的变化及关节功能的维护。在降尿酸治疗过程中,由于血尿酸水平的快速下降可能会诱发急性痛风发作,因此在开始药物降尿酸治疗时,可根据情况小剂量联合使用秋水仙碱等预防急性痛风发作的药物。同时,需要定期监测痛风石的大小、数量及关节的影像学变化等,评估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