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怎么回事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起病较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分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等类型。病因包括病毒感染(甲、乙等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不同)、药物因素、酒精、自身免疫等。症状有黄疸前期类似感冒表现、黄疸期皮肤巩膜黄染等、恢复期症状消退。诊断方法有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活检。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注意病情观察、药物选择等。预防措施有接种疫苗、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滥用药物、控制饮酒、加强个人卫生。
一、定义与概述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其特点是起病较急,患者在短时间内出现肝功能损害以及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症状。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等多种类型,其中病毒性急性黄疸型肝炎较为常见。
二、病因
1.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可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如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引发急性黄疸型肝炎。常见的有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患者在使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就可能出现肝损伤,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在超剂量使用或联合使用多种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发病。
3.酒精: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肝脏损伤,引发酒精性肝炎,严重时可出现黄疸症状。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干扰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4.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使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肝脏,导致肝细胞炎症和损伤,出现黄疸。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症状表现
1.黄疸前期:在黄疸出现前,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类似感冒的表现。此阶段持续时间一般为121天,平均57天。
2.黄疸期:患者皮肤和巩膜逐渐变黄,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可变浅。黄疸一般在12周内达到高峰,同时可伴有肝肿大、肝区压痛和叩击痛等。此阶段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阶段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13个月,少数患者可延长至6个月。
四、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ALT和AST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TBil升高可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有助于判断黄疸的类型。同时,还会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以确定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2.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黄疸的疾病,如胆结石、肝癌等。CT或MRI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更详细的肝脏图像,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3.肝穿刺活检:在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评估肝脏病变程度时,可进行肝穿刺活检。通过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肝脏炎症的程度、有无纤维化等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利于肝脏的恢复。在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药物性肝炎,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使用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于酒精性肝炎,患者需要戒酒,并给予营养支持和保肝治疗。
3.中医治疗: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可采用中药方剂或针灸等方法辅助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一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作用,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和促进肝功能恢复,但需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后病情可能发展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精神状态、食欲、黄疸程度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和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2.孕妇:孕妇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可能会对自身和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在孕期,肝脏负担本身就较重,患肝炎后肝功能损害可能会加重。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密切关注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肝脏储备能力降低,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后恢复较慢,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对肝、肾等重要器官有较大损害的药物。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
七、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对于病毒性肝炎,如甲型和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感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为儿童和高危人群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在公共场所就餐时,要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使用公筷、公勺等。
3.避免滥用药物: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和滥用药物。特别是对于有肝毒性的药物,要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
4.控制饮酒:适量饮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对于已经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应严格戒酒,以保护肝脏功能。
5.加强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后和便后。避免与肝炎患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减少感染的机会。



